● 子
- 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詩•魏風•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 子孫;後代。《荀子•正論》:「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
- 指國君的繼承人,嗣君。《公羊傳•昭公十一年》:「其稱世子何?不君靈公,不成其子也。」何休注:「不成有得稱子繼
- 諸侯服喪期間的稱呼。《春秋•文公十八年》:「冬十月,子卒。」
- 臣民,百姓。《禮記•檀弓下》:「反爾地,歸爾子,則謂之何?」
- 待如己子;慈愛。《戰國策•秦策一》:「子元元。」
- 盡到做子女的義務和責任。《論語•顔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收養為子。《史記•衛康叔世家》:「完母死,莊公令夫人齊女子之,立為太子。」
- 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書•堯典》:「胤子朱啟明。」
- 古代士大夫的通稱。《公羊傳•宣公六年》:「子大夫也。」
-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或美稱。《穀梁傳•宣公十年》:「其日『子』,尊之也。」
- 古代對女子的稱呼。《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泛指人。《荀子•王霸》:「何法之道,誰子之與也。」
- 代詞。表示第二人稱,相當於「你」或「您」。《韓非子•難勢》:「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
- 古人對老師的尊稱。《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
- 指先秦百家的著作。後世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三部類。《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 動物的幼兒。《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 動物的卵。《齊民要術•種梅杏》:「《廣志》曰:『蜀名梅為䕩,大如雁子。』」
- 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如:松子;蓮子;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唐李紳《憫農二首》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滋生。《白虎通•爵》:「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
- 結果實。《齊民要術•種李》注:「李性堅,實脫(晚),五歲者始子。」
- 稱細小的物件。如:子彈;子石;算盤子。《孟子•離婁上》:「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
- 特指棋子。唐白居易《池上二絶》之一:「映竹無人見,時開下子聲。」
- 幼小的;稚嫩的。如:子雞;子畜;子薑。漢曹操《四時食制》:「郫縣子魚,黄鱗赤尾。」
- 古代指重量較輕而幣值較低的錢幣。《國語•周語下》:「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
- 利錢,息金。《史記•貨殖列傳》:「子貸金錢千貫。」
- 副,偏(指官職)。《北齊書•盧文偉傳》:「天保末,以職出為築長城子使。」
- 派生的;從屬的。與本體或母體相對。如:子注;子句;子目;子城;子堤;子公司;子母鐘。《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十二年》:「甲寅,攻申州,克其外郭,進攻子城。」
- 地支的第一位。①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如:1984年为农历甲子年。《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②用以紀月,即農曆十一月。《説文•子部》:「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為偁。」③用以紀日。《儀禮•士喪禮》:「不辟子卯。」④用以紀時,即夜11時至次晨1時。《西遊記》第一回:「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鷄鳴。」
- 五行屬水。《論衡•物勢》:「子,亦水也。」
- 十二生肖屬鼠。《論衡•物勢》:「子,亦水也,其禽鼠也。」
- 似。《廣雅•釋言》:「子,似也。」
- 量詞。如:兩子兒線。《漢將王陵變文》:「卸下一子頭髮。」《紅樓夢》第八十八回:「又拿起一子兒藏香。」
- 用同「則」。作,做。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四:「牙兒抵着不敢子聲。」
- 用同「姊」。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二折:「將一箇親子妹向君王行托獻。」
- 副詞。表示限制,相當於「只」。《劉知遠諸宫調•正宫錦•纏道》:「也子强如你,但衣食。」
- 副詞。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雖然」。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八:「有子有牢房地匣,有子有欄軍夾畫,有子有鐵裹榆枷,更年没罪人犯他戴他。」
- 姓。《通志•氏族略三》:「子氏,帝嚳之子契受封于商,賜姓子。湯有天下,微子基宋,世為子姓,或以為氏。」
● 子
- 助詞。構詞尾碼。①加在名詞之後。如:桌子;刀子。《舊唐書•張濬傳》:「賊平之後,方見面子。」 ②用於量詞之後。如:兩下子;那陣子;幾幫子;一輩子。宋范仲淹《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 ③用於動詞之後,構成名詞或名詞性片語。《封神演義》第十二回:「你往那里耍子,便去這半日?」
- 助詞。表示時態、動態,相當於「著」、「了」。明佚名《鳴鳳記•端陽遊賞》:「啊呀!急驚風撞子箇慢郎中!」
英語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德語 Substantiv-Suffix
法語 jeune,petit,fils,enfant,personne,graine,le 1er des 12 Rameaux terrestres,(suffixe substantif)
子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兒在襁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子」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嬰兒)
(2) 同本義 [baby;infant]
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古文從巛,象發也。籀文從囟,有發、臂、脛,在几上也。——《說文》。按,象兒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廣韻》
居然生子。——《詩·大雅·生民》
子也者,親之後也。——《禮記·哀公問》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義》
子者,父之陰也。——《漢書·杜欽傳》
幹、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荀子》
又如:子衣(小兒的胎衣)
(3) 兒女。古人稱子兼男女 [child]
孀妻弱子。——《列子·湯問》
子墨衰絰。(晉襄公的喪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晉襄公。墨,動詞,染黑。衰,通縗,喪服,粗麻布做成。絰,頭巾和腰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子黨(兒女輩);子道(兒女對父母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子姓(泛指子孫,後輩);子輩(兒女)
(4) 今則專指兒子,即某人直系血統的下一代男性 [son]
無子,有女二人。——唐· 陳玄祐《離魂記》
又如:子姪(本指子與姪。後用以通稱晚輩);子胤(子息,後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兒子的賓客)
(5) 子孫 [descendant]
(6) 通常指晚輩直系或旁系血親
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執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論》
(7) 系另一人或一個共同世系的後裔;後代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 石崇《王昭君辭》
(8) 人的通稱 [person]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詩·邶風·匏有苦葉》
又如:樵子;舟子;子馬(人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稱);孤子(年少死了父親的人);才子(特別具有才華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輩);內子(內人,即妻子);夫子(舊時對學者的稱呼;舊時學生稱老師);孝子(對父母十分孝順的人);遊子(離鄉在外或久居外鄉的人)
(9)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趙彥衛《雲麓漫鈔》
(10) 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man]
子年少。——晉· 幹寶《搜神記》
而獨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子之說。——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子不聞藏書者乎?——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11) 古人對自己老師的稱呼 [master]
子曰:學而時習之。——《論語》
子墨子聞之。——《墨子·公輸》
(12) 地支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13) 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
太歲在子日困敦。——《爾雅》
(14) 用以紀月,即農曆十一月
子,又以紀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
(15) 用以紀日
不闢子卯。——《儀禮·士喪禮》
(16) 用以紀時,即夜半十一時至一時
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西遊記》
又如:子夜
(17) 專指女兒 [daughter]
纘女維莘,長子維行。——《詩·大雅·大明》。毛傳:「長子,長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絕代儒宗,夫人是名公愛子,不忍埋沒這白草黃雲之外。—— 明· 陳與郊《文姬入塞》
又如:子媳(女媳)
(18) 加在姓氏或數詞後面作爲對人的尊稱 [honorific title with the surname]
此三子者。——《戰國策·魏策》
非鄭尹而快孫子。——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程氏子以蠹貧。——《聊齋志異·促織》
(19) 姓
詞性變化
形
(1) 小 [small]
時大武軍子將 郝靈荃奉使在 突厥。——《資治通鑑·唐紀》
又如:子將(小將);子舍(小房);子閂(小門閂);子牆(院落內部的小牆);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屬的小城)
(2) 嫩的或易咀嚼的 [tender]。
如:子姜
(3) 幼小 [young]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 曹操《四時食制》
又如:子鴨(幼鴨,嫩鴨);子雞(小而嫩的雞)
(4) 屬於別人的,受別人控制的 [subsidiary]。
如:子公司
動
(1) 通「慈」( cí)。愛;尤指像對子女一樣地愛護 [love]
天迪從子保。——《書·召誥》。王引之雲:「子,當讀爲慈。」
子以愛之。——《禮記·緇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論》
又如:子諒(慈愛誠信);子惠(惠愛百姓);子育(撫愛養育如己子)
(2) 收養爲子 [adopt as son]
完母死,莊公令夫人 齊女子之,立爲太子。——《史記·衛康叔世家》
(3) 結果實 [bear fruit]
李性堅,實脫(晚),五歲者始子。——《齊民要術·種李》注
(4) 盡兒女之道;善事父母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
副
(1) 表示限制,相當於「只」 [only]
睡不穩,子倚着個鮫綃枕頭兒盹。——《西廂記諸宮調》
也子強如你,但衣食。——《劉知遠諸官調·正宮錦·纏道》
子喝一聲,那時唬煞。——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連
(1) 相當於「雖然」 [though, although]
老子老呵,猶兀自萬夫難敵。——楊梓《敬德不服老》
又如:有子有(有雖然是有;雖則有)
代
(1) 你——尊稱對方,通常爲男性 [you]
陳亢問於 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論語》
(2) 另見 zi
常用詞組
基本詞義
◎ 子 zi
助
(1) 構詞後綴。
(2) 加在名詞後。
如:房子;車子
(3) 加在動詞或形容詞詞素後。如;胖子;瘦子;墊子
(4) 個別量詞後綴
子 國語辭典
-
地支的第一位。
-
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到一點。
-
古時指子女,現專指兒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獨生子」。
-
後代、子孫。如:「絕子絕孫」。《荀子·正論》:「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晉·石崇〈王明君辭〉:「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
-
稚幼的鳥獸。如:「鹿子」、「鶴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
-
植物的果實、種子或動物的卵。如:「菜子」、「魚子」、「瓜子」、「蓮子」。
-
對一般人的通稱。如:「小女子」、「無聊男子」。《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對男子的美稱,多指有學問、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婦之間相互的稱呼。如:「內子」、「外子」。
-
稱輩分小、年紀輕的人。如:「子弟」。《論語·述而》:「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
古代圖書分類的第三部。包括諸子百家著作、技藝、術數等書籍。如:「經、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韓非子·難勢》:「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記·卷七○·張儀列傳》 :「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同「爾 」、「汝」。
-
幼小的。如:「子雞」、「子薑」、「子豬」。
-
和母對稱的。見「子金」、「子音」等條。
-
派生的、有所屬的。見「子目」、「子句」等條。
-
照顧、撫愛。《禮記·中庸》:「子庶民,來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論〉:「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
詞尾:➊ 接名詞。如:「桌子」、「筷子」。➋ 接動詞。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詞。如:「聾子」、「亂子」。➍ 接量詞。如:「兩下子」、「一檔子」。
〔古文〕㜽𢀈
𢀉
𡐫
𣕓【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
𠀤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又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又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又【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國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又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又姓。【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又複姓。【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細,猶分別。【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又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又與慈通。【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又叶濟口切,音走。【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又叶子德切,音則。【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凡子之屬皆从子。㜽,古文子从巛,象髪也。
𢀈,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卽里切
(子)十一月,昜气動,萬物滋。律書:子者,滋也。言萬物滋於下也。律曆志曰:孶萌於子。人㠯爲偁。人,各本譌入,今正。此與以朋爲朋攩,以韋爲皮韋,以烏爲烏呼,以來爲行來,以西爲東西一例。凡言以爲者,皆許君發明六書叚借之法。子本陽气動萬物滋之偁,萬物莫靈於人,故因叚借以爲人之偁。象形。象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與手足之形也。卽里切。一部。凡子之屬皆从子。
(㜽)古文子,从巛,象髮也。象髮與
𩠐同意。
(
𢀇)籒文子,
𦥓有髮,巛也。臂,北也。脛,人也。在几上也。木部曰:牀者,安身之几坐也。
子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