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夫 dàifu
[doctor] [口]∶醫生
◎ 大夫 dàfū
[senior official in feudal China]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的諸侯國中,國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大夫”世襲,且有封地。後來大夫成爲一般任官職者的稱呼
孤之過也,大夫何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
職官名。歷代沿用,多係中央要職和顧問。如御史大夫、光祿大夫、大中大夫等。
-
宋朝對有特殊技藝者的尊稱。《警世通言.卷八.崔待詔生死冤家》:「啟請婆婆,過對門裱褙鋪裡請璩大夫來說話。」
-
複姓。如漢代有大夫但。
-
醫生。《紅樓夢.第五一回》:「我叫人請了大夫,悄悄的從後門進來瞧瞧就是了。」
英語 senior official (in imperial China), doctor, physician
德語 Arzt (S, Med), Ärztin (S, Sprachw)
法語 docteur, médecin (titre donné aux hauts fonctionnaires dans la société féodale)
大夫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大夫(醫生)
大夫,多義詞。大夫這個稱謂,是古代的一個官職,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秦漢以後,有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官職。至唐宋尚有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至宋代,大夫和醫生開始產生聯繫。
大夫(古代官銜)
①古代官階名稱。
指從五品官員,地位低於公和卿,金朝大夫指從六品官員。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殷周有大夫、鄉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塚大夫等。
②古代職官的級名。
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以後,有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官職。至唐宋尚有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廢。又隋唐以後以大夫為文官官階之稱號。
明清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校尉。“大夫”作為散官官銜時指六品及以上官員,但作為實職時則無品級規定,六品以下官職亦可稱大夫,如漢朝禮官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品秩均為六百石,與級別最低的縣令同級(縣令品秩為千石至六百石)。
③秦漢二十級爵中的第五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庭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皆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綬,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
wikipedia
大夫(拼音:dà fū,注音:ㄉㄚˋㄈㄨ),古代東亞職官名。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大夫之名,為君主之顧問,無固定員數,亦無固定職務,依詔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