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官方文件用“准”字而不用“凖”字,唐代已然。)
(2) 公文用語 [permit]。始於唐·五代。表示允許,認可
乃於戰所,準當時兵士,人種樹一株,以旌武功。——《周書·文帝紀下》
又如:批准;照准;准如所請 (2) 引申爲比照,作某類事物看待。如:准前例辦理;准平原;准尉 (3) 表示依據、根據。如:准某部函
(3) 決定,必定 [determine]。公文用語。如:准於某日起程
這准是使猛了勁,岔了氣了。——《兒女英雄傳》
(4) 折充;抵充 [convert into;compensate]
連身上外蓋衣服,脫下准了店錢。——《醒世恆言》
新舊錢暫兼行,新錢千准銀一兩,舊錢准七錢。——《清史稿》
我有心看上她,與我家做個媳婦,就准了這四十兩銀子;豈不兩得其便。——《竇娥冤》
又如:准價(折價);可准(可以抵償);准算(折算;抵帳)
准 國語辭典
-
允許。如:「准許」、「上課不准遲到。」
-
確定。如:「准於某日上任。」
-
依據。如:「准某部公函。」
-
比照。如:「准前例科罪。」
-
折算、相抵。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我有心看上他與我家做個媳婦,就准了這四十兩銀子,豈不兩得其便。」
-
類比的、將來的。如:「准尉」。通「準」。
【廣韻】【集韻】𠀤俗準字。【正字通】字林準與准同。正韻軫韻準准二字
𠀤存,當卽準字重文。
(準)【唐韻】【正韻】之允切【集韻】【韻會】主尹切,𠀤肫上聲。【說文】平也。【前漢·律歷志】繩直生準。準者,所以揆平取正也。【書·立政】準人。【正義】準人,正法之人,謂士官。
又均也。【禮·月令】先定準直。【正義】謂輕重平均。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權之然後準之。【註】謂準擊平正之也。
又平準,漢官名。武帝置平準官,籠天下鹽鐵。
又則也,倣也。【易·繫辭】易與天地準。
又樂器,漢京房所作,以定律數。 亦作准。【莊子·天道篇】平中準,大匠取法焉。【字林】準與準同。
又【唐韻】職悅切【集韻】【韻會】【正韻】朱劣切,𠀤音拙。【史記·高祖本紀】隆準而龍顏。【註】服虔曰:準,頰權也。文穎曰:準,鼻也。
又【集韻】數軌切【正韻】式軌切,𠀤音水。亦平也。一曰車轅脊不停水。
(準)
准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ʂuən˨˩˦ 日语读音 NAZORAERU韩语罗马 CWUN现代韩语 준越南语 chốn
客家话 [宝安腔] zun3 [梅县腔] zhun3 [客语拼音字汇] zun3 [客英字典] zhun3 [东莞腔] zun3 [沙头角腔] zun3 [台湾四县腔] zun3 [海陆腔] zhun3 [陆丰腔] zhun3粤语 zeon2潮州话 zung2 (tsúng 旧时:tsún)
近代音 照母 真文韻 上聲 准小空;中古音 照章母 準韻 上聲 準小韻 之尹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痕部 ;王力系统:章母 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