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基本解释
● 趙
- 疾速奔馳;快速前進。《穆天子傳》卷二:“己卯,天子北征,趙行□舍。”
- 虛假不實;妄言。《戒庵老人漫筆·麻嗏籠統趙》:“今人以虛罔不實而斥其妄行者,則曰趙。”
- 古國名。①周穆王封造父於趙,在今山西洪洞縣西南。 ②戰國七雄之一,與韓魏分晉而立,疆域涵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南部。 ③東晉劉曜稱帝,史稱前趙。 ④東晉石勒稱帝,史稱後趙。
- 戰國秦的別稱。因與趙同祖而得名。《法言·重黎》:“或問:‘趙世多神,何也?’”
- 助詞。在某些方言中作語助詞,無實質意義。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吳越四·忠獻王世家》:“是時浙地兒童聚戲,動以趙字為語助。”
- 數量稀少。《廣韻·小韻》:“趙,少也。”
- 體積微小。《方言》卷十二:“趙、肖,小也。”
- 動作輕快。《六書故·人九》:“趙,輕疌也。”
- 床前橫木。指床鋪前方的橫杆。《方言》卷五:“自關而西秦、晉之間謂之杠,南楚之間謂之趙。”
- 姓。《史記·趙世家》:“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 趙
- 鏟土除草。《詩·周頌·良耜》:“其鎛斯趙,以薅荼蓼。”
英语 surname; ancient state
德语 Zhào [Familienname] (Eig),Zhao (Eig, Fam),Zhao war ein Staat des chinesischen Altertums während der Zeit der Streitenden Reiche.
法语 (nom de famille)
趙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趙
副
(1) (形聲。從走,肖聲。本義:快走) 同本義 [quickly]
趙,趨趙也。——《說文》
趙,及也。——《廣雅》
天子北征,趙行囗舍。——《穆天子傳》。郭璞注:「趙,猶超騰。」
(2) 字亦作「踃」
簡惰跳踃般紛絮兮。——傅毅《舞賦》
踃,跳也。字之作逍。——《埤倉》
詞性變化
◎ 趙
趙 Zhào
名
(1) 古國名 [Zhao state]
(2) 周穆王封造父於趙,故址在今山西省趙城縣西南
(3) 戰國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
趙將 括。(趙國的將軍 趙括。)—— 漢· 劉向《列女傳》
遺趙王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王於是遂遣。
趙主之子孫。——《戰國策·趙策》
(4) 東晉十六國之一。在今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各一部分。史稱「前趙」
(5) 東晉十六國之一。羯族石勒滅前趙後稱帝,史稱「後趙」
(6) 姓
常用詞組
趙 國語辭典
-
國名:➊ 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➋ 東晉五胡十六國之一。為東晉劉曜所建,統有今河北、山西、陝西、河南等的一部分,史稱「前趙」。➌ 東晉五胡十六國之一。為石勒滅前趙而稱帝,史稱「後趙」。
-
姓。如宋代有趙匡胤。
【廣韻】治小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紹切,音肇。【說文】趍趙也。
又【釋名】趙,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國也。
又【廣韻】趙,少也,久也。
又姓。【史記·趙世家】繆王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爲趙氏。
又國名。【前漢·地理志】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
又【揚子·方言】牀杠,南楚之閒謂之趙。【註】趙當作兆,聲之轉也。中國亦呼杠爲挑牀,皆通也。
又【集韻】徒了切,音窕。㨄或作,通作趙。刺也。【詩·周頌】其鎛斯趙。【傳】趙,刺也。【箋】以田器刺也。
又【集韻】起了切。【詩·周頌·釋文】沈重讀。
又同掉。【荀子·賦論篇】頭銛達而剽趙繚者耶。【註】趙,讀爲掉。掉,繚長貌。
又【韻補】叶文呂切。【崔駰·達旨】魯連辨言以退燕,包胥單辭而存楚。唐且華顚以悟秦,甘羅童牙而報趙。
趙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ʂɑu˥˧ 唐代读音 *djiɛ̀u日语读音 OYOBU KOERU SUBASHIKOI韩语罗马 CO现代韩语 조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ceu5 cau5 [宝安腔] cau3 [沙头角腔] cau5 [陆丰腔] chau6 [海陆腔] chau6 [客英字典] chau5 [东莞腔] cau3 [梅县腔] chau5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ceu4粤语 ziu6
近代音 照母 蕭豪韻 去聲 趙小空;中古音 澄母 小韻 上聲 肈小韻 治小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豪部 ;定母 豪部 ;王力系统:定母 宵部 ;定母 宵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