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异体字

suì

ㄙㄨㄟˋ

部首 禾

部外 12

总笔画 17

穟 𥝩 𥣼 穂 繐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7A57

左右结构

31234125112144544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tgjn

hdjip

mffw

25933

拼音 suì

注音 ㄙㄨㄟˋ

部首 禾 部外 12总笔画 17

基本区 7A57笔顺 31234125112144544

常 通 标

穗 基本解释

● 穗

suì ㄙㄨㄟˋ


  1. 禾本植物聚生在茎的顶端的花和果实:麦~。稻~。谷~。~轴。~状花序。
  2. 用丝线、布条或纸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灯笼~儿。
  3.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别称。
  4. 姓。

英语 ear of grain; tassel; Guangzhou

德语 Ähre (S)​,Spike (S)

法语 épi,frange

【漢典】

穗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穗 suì

名

(1) (会意。从禾,惠声。稻麦等禾本科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上顶端部分。亦泛指穗状花实)

(2) 同本义 [the ear of grain;spike]

赪茎素毳,并柯共穗之瑞。——《曲水诗序》。注;“共穗,嘉禾了。”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诗·王风·黍离》

彼有滞穗。——《诗·小雅·甫田》

(3) 又如:穗肥(禾谷作物幼穗分化期施用的追肥,可使幼穗有充足养分,穗大粒多,增加产量);麦穗

(4) 穗状之物 [tassel]。如:穗带(如穗状的带子);穗缰(带穗的缰绳);穗头(穗状物)

(5) 烛花或灯花 [snuff]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韩偓《懒卸头》

(6) 中国广州市的别称 [another name for Guangzhou city]。古代传说中有五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至此,故称其为“穗”

(7) 通“繐”。细而疏的麻布 。古时多用作丧服 [fine-textured cloth]。如:穗帷(灵帐。同繐帐);穗屦(细疏布所制,丧事时穿的鞋子);穗布(细而稀疏的麻布)

常用词组


穗选穗轴穗子
【漢典】

穗 國語辭典

穗ㄙㄨㄟˋsuì
名
  1. 植物莖端成串聚生的小花或果實。如:「稻穗」。《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穗。」唐·白居易〈新樂府·杜陵叟〉:「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2. 燭花、燈花。唐·韓偓〈懶卸頭〉詩:「時復見殘燈,和煙墜金穗。」宋·范成大〈晚步宣華舊苑〉詩:「歸來更了程書債,目眚昏花燭穗垂。」

  3. 用絲線或布條等結紮而成的穗狀裝飾物。如:「帽穗」。

  4. 廣州市的別稱。

【漢典】
【午集下】【禾】 穗·康熙筆画:17 ·部外筆画:12

穗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 穗·康熙筆画:17 ·部外筆画:12

〔古文〕𦼯【唐韻】【集韻】𠀤徐醉切,音遂。【說文】禾成秀也。本作𥝩。或从惠。【詩·王風】彼稷之穗。【傳】穗,秀也。【書傳】成王時,有三苗貫桑葉而生,同爲一穗,其大盈車,長幾充箱。【後漢·張堪傳】堪拜漁陽太守,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爲政,樂不可支。

又【墨池編】炎帝因上黨羊頭山始生嘉禾,作穗書,用頒時令。

【漢典】
【】【】

穗 《说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
俗从禾。惠聲。
【漢典】

穗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suei˥˧ 日语读音 HO韩语罗马 SWU现代韩语 수

客家话 [海陆腔] sui5 fui5 [宝安腔] fui5 sui5 [台湾四县腔] sui5 fi5 [东莞腔] sui5 [梅县腔] fi5 fui5 [客语拼音字汇] sui4 [客英字典] fui5 sui5粤语 seoi6

近代音 心母 齊微韻 去聲 歲小空;中古音 邪母 至韻 去聲 遂小韻 徐醉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心母 屑部 ;王力系统:邪母 質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穗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𥝩」 後2.5.15合24506「𥝩」 包2.86「𥝩」 說文‧禾部「𥝩」 睡.日乙47「穗」
「𥝩」 後2.18.8合28195「𥝩」 九.56.36「穗」 說文或體
「𥝩」 郭.唐.8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穟
𥝩
𥣼
穂
繐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隧(sui4)
    2. 䤭(sui4)
    3. 繐(sui4)
    4. 祟(sui4)
    5. 㥞(sui4)
    6. 繸(sui4)
    7. 歳(sui4)
    8. 賥(sui4)
    9. 谇(sui4)
    10. 燧(sui4)
    11. 䲀(sui4)
    12. 歲(sui4)
同部首
    1. 稈
    2. 䆋
    3. 䄹
    4. 秴
    5. 穓
    6. 䆂
    7. 穮
    8. 穧
    9. 稜
    10. 䄶
    11. 稗
    12. 䄱
同笔画
    1. 䠕
    2. 瀞
    3. 顁
    4. 罽
    5. 鮮
    6. 薻
    7. 績
    8. 擬
    9. 簈
    10. 䌑
    11. 濶
    12. 黛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