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异体字

luò

ㄌㄨㄛˋ

部首 氵

部外 6

总笔画 9

洜 雒 洛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6D1B

左右结构

441354251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itkg

eher

vrj

37164

拼音 luò

注音 ㄌㄨㄛˋ

部首 氵 部外 6总笔画 9

基本区 6D1B笔顺 441354251

次 通 标

洛 基本解释

● 洛

luò ㄌㄨㄛˋ


  1. 〔~河〕水名,在陕西省北部。又叫北洛河。
  2. 〔~水〕水名,源于陕西省洛南部,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古作“雒”。
  3. 姓。

英语 river in Shanxi province; city

德语 Fluss Luo (Name von chinesischen Flüssen in Henan, Shaanxi, Sichuan sowie Anhui)​ (Eig, Geo)​,Luo (Eig, Fam)

法语 rivière Luo,(nom de famille)​

【漢典】

洛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洛 luò

名

(1) (形声。从水,各声。本义:水名。指洛水)

(2) 同本义 [Luo River]

洛,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说文》

(3)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东南流经志丹、洛川、蒲城等县

(4)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雒南县华山东麓。本作“雒”。

如:洛神(洛水女神洛嫔);洛浦(洛水之滨。传说这里是洛神出没处)

(5) 洛阳的简称 [Luoyang]

常用词组


洛阳洛阳纸贵
【漢典】

洛 國語辭典

洛ㄌㄨㄛˋluò
名
  1. 參見「洛水 」條。

  2. 洛陽的簡稱。

  3. 姓。如明代有洛忠。

【漢典】
【巳集上】【水】 洛·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6

洛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 洛·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6

〔古文〕洜【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力各切,𠀤音落。【春秋·說題辭】洛之爲言繹也。言水繹繹光耀也。

又水名。【書·禹貢】伊洛瀍澗。【前漢·地理志】洛水,出弘農上洛縣冢嶺山,東北至鞏縣入河。【山海經】讙舉之山,洛水出焉。

又雍州之浸。【詩·小雅】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周禮·夏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註】洛出懷德。

又蜀有洛水。【山海經】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水經注】洛水,出廣漢郡洛縣漳山。

又東海郡有洛水。【水經注】水出太山南武陽縣之冠石山。

又洛陽,地名。【一統志】洛陽,成周之地。漢爲郡。宋初洛陽,河南二縣𠀤置。明屬河南府。

又洛南縣,屬西安府,本漢上洛。洛川縣,屬延安府,本漢鄜延。俱見【廣輿記】。

又洛洛,水溜下之貌。【山海經】爰有淫水,其淸洛洛。【註】淫與瑤同。

又與絡同。【莊子·大宗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註】誦,通也。苞絡無所不通也。

又【韻補】叶盧谷切,音祿。【馬融·廣成頌】面據衡隂,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濥以滎洛。 【類篇】通作雒。○按《周禮註》,漢以火德,王忌水,攺爲雒。魏復攺雒爲洛。

【漢典】
【卷十一】【水】

洛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出左馮翊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从水各聲。盧各切

《說文解字注》

(洛)洛水。出左馮翊歸德北夷畍中,東南入渭。左馮翊三字,當作北地二字。前志:北地郡歸德下,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入河者,入渭以入河也。此揔舉其源委也。左馮翊褱德下曰:洛水東南入渭。此言其入渭之處也。許之例,舉源地,不舉委地。然則當云出北地歸德無疑矣。今甘肅慶陽府安化合水二縣,漢歸德地也。今陜西同州府朝邑縣有懷德城,漢縣也。括地志云:洛水源出慶州洛源縣白於山。方輿紀要曰:洛水出慶陽府合水縣北二十里白於山。東北流經廢洛源縣。又經保安縣、安塞縣、甘泉縣、鄜州,又南經洛川縣南,中部縣東,而沮水入焉。沮水自中部縣子午嶺東南流而入於洛水,卽說文𣻐水,出北地直路西,東入洛也。自是洛水亦兼沮水之稱。又南流經宜君縣,過耀州,合漆水,歷三原縣、富平縣、白水縣,又東南流經澄城縣、同州府,至朝邑縣南入渭水。水道提綱云:舊合渭入河。自明時改流,徑入河,不南入渭。今洛口南去渭口三十里。按水經注本有雍州洛水篇,今亡之矣。禹貢道渭節謂之漆沮。職方雍州其浸渭洛。小雅瞻彼洛矣傳曰:洛,宗周之浸也。左傳、國語皆云三川震。韋、杜以涇渭洛爲三川。从水各聲。盧各切。五部。按雍州洛水、豫州雒水,其字分别,自古不紊。周禮職方:豫州,其川熒雒。雍州,其浸渭洛。逸周書職方解,地理志引職方正同。雒不見於詩。瞻彼洛矣傳曰:洛,宗周浸水也。此職方氏文也。洛不見於左傳,傳凡雒字皆作雒。如僖七年伊雒之戎,宣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是也。淮南墬形訓曰:洛出獵山。據高注謂雍州水也。雒出熊耳。據高注謂豫州水也。漢地理志弘農上雒下云:禹貢雒水,出冢領山,東北至鞏入河。豫州川。盧氏下云:伊水,出熊耳山,東北入雒。黽池下云:穀水,出穀陽谷,東北至穀城入雒。新安下云:禹貢㵎水,在東南入雒。河南穀成下云:禹貢廛水,出朁亭北,東南入雒。此謂豫州水也。左馮翊褱德下云。洛水,東南入渭。北地歸德下云。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直路下云。沮水,出東西入洛。此謂雍州水也。已上皆經數千年尚未誤者。而許書水部下不舉豫州水,尤爲二字分别之證。後人書豫水作洛,其誤起於魏。裴松之引魏略曰:黃初元年,詔以漢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於行次爲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變雒爲洛。此丕改雒爲洛,而又妄言漢變洛爲雒。以揜己紛更之咎,且自詭於復古,自魏至今皆受其欺。周禮、春秋在漢以前,誰改之乎。尚書有豫水,無雍水。而蔡邕石經殘碑多士作雒。鄭注周禮引召誥作雒。是今文、古文尚書皆不作洛,鄭、蔡𣃔不擅改經文也。自魏人書雒爲洛,而人輒改魏以前書籍,故或致數行之内雒洛錯出,卽如地理志引禹貢旣改爲洛矣。則上雒下曰禹貢雒水。不且前無所承乎。若郊祀志汧洛從水,後文宣帝以四時祀江海雒水,成王郊於雒邑,字皆從隹,又當時二字確然分别之證也。

【漢典】

洛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luo˥˧ 唐代读音 *lɑk日语读音 MATOU TSURANARU韩语罗马 LAK现代韩语 낙 락越南语 rặc

客家话 [客英字典] lok8 [宝安腔] lok7 [东莞腔] lok7 [台湾四县腔] lok8 lok7 [梅县腔] lok8 [陆丰腔] lok7 [客语拼音字汇] log6 log6 [海陆腔] lok8 lok7粤语 lok3 lok6

近代音 來母 蕭豪韻 入聲作去聲 落小空;來母 歌戈韻 入聲作去聲 落小空;中古音 來母 鐸韻 入聲 落小韻 盧各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鐸部 ;王力系统:來母 鐸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洛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洛」永盂西周中期集成10322 「洛」上(2).容.26   「洛」說文‧水部 「洛」老子甲159     「洛」
  「洛」十二年上郡守壽戈戰國晚期集成11404       「洛」漢印徵      
          「洛」魏上尊號奏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CHN
TPE
HKG
JPN
KOR
异体字
洜
雒
洛
【漢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摞(luo4)
    2. 䌴(luo4)
    3. 骆(luo4)
    4. 躒(luo4)
    5. 渃(luo4)
    6. 䇔(luo4)
    7. 雒(luo4)
    8. 䈷(luo4)
    9. 䉓(luo4)
    10. 峈(luo4)
    11. 䃕(luo4)
    12. 擽(luo4)
同部首
    1. 汳
    2. 㵛
    3. 涃
    4. 濪
    5. 㵥
    6. 澤
    7. 淧
    8. 淜
    9. 淖
    10. 灪
    11. 㲽
    12. 渤
同笔画
    1. 荡
    2. 亱
    3. 诲
    4. 峚
    5. 㧦
    6. 珍
    7. 逊
    8. 厚
    9. 迼
    10. 㤜
    11. 䖉
    12. 乽
小学古诗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 《秋思》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初中古诗词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 《次北固山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唐·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