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 基本解释
決 國語辭典
疏通水道。《书经·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排淮泗。」
隄防溃坏。如:「决堤」、「溃决」、「黄河决口」。《淮南子·天文》:「贲星坠而勃海决。」
判定、断定。如:「判决」、「议决」、「犹豫不决」。《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竞争胜负。如:「决一死战」。唐·高迈〈济河焚舟赋〉:「冀桑榆之未晚,得雌雄之一决。」
处死。如:「处决」、「枪决」。《三国志·卷一六·魏书·仓慈传》:「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
张开、裂开。《文选·扬雄·甘泉赋》:「天阃决兮地垠开,八荒协兮万国谐。」唐·杜甫〈望岳〉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离别。《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通「诀」。
【廣韻】【集韻】【韻會】𠀤古穴切,音玦。水名。【水經】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注】俗名爲檀山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決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決。
又決決,北方水名。【山海經】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行流也。【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左傳·襄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
又斷也,判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
又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又以齒斷物亦曰決。【禮·曲禮】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疏】鳥乃喙長,決物食之時,以其近喙本決,故云決吻。決如字。
又烏穴反。
又開也。【儀禮·鄕射禮】袒決遂。【註】決猶闓也。以象骨爲之,著右大擘指,以鈎絃闓體也。闓音開。【詩·小雅】決拾旣佽。
又絕也,與訣同。【前漢·蘇武傳】李陵與蘇武決去。【註】決,別也。
又決曹,官名。主罪法者。【後漢·黃昌傳】習文法,仕郡爲決曹。
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呼決切,音血。疾貌。一曰小飛也。與
𦐍通。【莊子·逍遙遊】決起而飛,搶楡枋。決或作
𦐍。
又【集韻】苦穴切,音闋。與缺同。或从血作𧖫。亦作決。【史記·秦始皇紀】譬猶騁六驥過決
𨻶也。
又涓惠切,音桂。疾貌。【莊子·齊物論】麋鹿見之而決驟。【註】決,徐邈讀古惠反。
決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ɕyɛ˧˥ 日语读音 KIMERU SAKU KIMARU韩语罗马 KYEL现代韩语 결越南语 quyết
客家话 [海陆腔] giet7 [客英字典] get7 giet7 [台湾四县腔] giet7 [梅县腔] giet7 [宝安腔] get7 [客语拼音字汇] giad5 [陆丰腔] kiat7 [沙头角腔] giet7粤语 kyut3
近代音 見母 車遮韻 入聲作上聲 玦小空;中古音 曉母 屑韻 入聲 血小韻 呼決切 四等 合口;見母 屑韻 入聲 玦小韻 古穴切 四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曷部 ;曉母 曷部 ;王力系统:見母 月部 ;曉母 月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