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副
(1) (象形。甲骨文形似枝叶重叠,本义为树木枝叶繁盛,后来假借为地支和否定副词。)
(2)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did(have) not;not yet;never]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 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未);未傅(未成年的人);未遑(来不及,没有闲暇);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未宾(没有归顺);未集(未能完成);未臻(未到圆满的地步);未极(无穷远处;未到尽头;没有停止);未意之志(没有完成的志向);未第(科举考试中未中);未萌(事情发生之前)
(3) (“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不 [not]
众宾未拾取矢。——《仪礼·乡射礼》。注:“未,犹不也。”
未若复吾赋不幸。——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未为简易。——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游人虽未盛。——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未消(不必,不要);未一(不再一一去详细叙述);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审(不知);未的(不确实,不确切);未足(不足,不能);未如(不如);未妨(不妨);未若(不如);未孚(不算大信,不是至诚);未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未应(不曾,不须);未为不可(不是不可以);未逮(不及;没有达到)
(4) 否 [or not]——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词性变化
名
(1) 滋味。后作“味” [taste]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说文》
(2) 地支的第八 [number 8 in duodecimal cycle]
未还于此。——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
(4) 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
(5) 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
两马相交,斗了一百余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英烈传》
(6) 五行属土 [earth]
丑、未,亦土也。——《论衡》
(7) 十二生肖属羊 [sheep]
未禽羊。——《论衡》
(8) 将来 [future]
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荀子》
常用词组
未 國語辭典
-
地支的第八位。
-
時辰名。約當下午一點到三點。
-
姓。如漢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車誤點了,所以未能準時到達。」唐·溫庭筠〈楊柳〉詩八首之八:「塞門三月猶蕭索,縱有垂楊未覺春。」
-
沒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聊齋志異·卷六·蕭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陳,幸垂援拾。」
-
放於句末,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否」。唐·王維〈雜詩〉三首之二:「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詩:「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未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wei˥˧ 唐代读音 *miə̀i日语读音 IMADA HITSUJI韩语罗马 MI现代韩语 미越南语 mùi
客家话 [梅县腔] wi5 wui5 [沙头角腔] wui5 [客英字典] vui5 mui5 [陆丰腔] mui6 [东莞腔] mui5 [宝安腔] mui3 [客语拼音字汇] vui4 [海陆腔] wui6 [台湾四县腔] wi5粤语 mei6潮州话 bhi7(bī) bhuê7(būe)
近代音 微母 齊微韻 去聲 未小空;中古音 微母 未韻 去聲 未小韻 無沸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明母 沒部 ;王力系统:明母 物部 ;
未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隸書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