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古籍 | 诗词 | 书法 |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繁体部首索引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条目
导航
汉典 古籍 诗词 书法 通识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繁体
笔顺动画

拼音

注音

部首

异体字

zhī

ㄓ

部首 丶

部外 2

总笔画 3

㞢 𠔇 𡳿

统一码

字形分析

笔顺

基本区 U+4E4B

单一结构

454

五笔

仓颉

郑码

四角

pppp

ino

wa

30302

拼音 zhī

注音 ㄓ

部首 丶 部外 2总笔画 3

统一码 4E4B笔顺 454

常 通 标

之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之

zhī ㄓ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英语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德语 dieser,

法语 (remplaçant une personne ou une chose comme complément)​,(particule possessive dans différentes expressions)​,aller,se rendre

© 汉典

之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之 zhī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 之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 zhī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 汉典

之 國語辭典

之ㄓzhī
介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连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助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代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动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名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 汉典
【子集上】【丿】 之·康熙筆画:4 ·部外筆画:3

之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丿】 之·康熙筆画:4 ·部外筆画:3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 汉典
【卷六】【之】

之 《说文解字》

【卷六】【之】
『說文解字』

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止而切

『說文解字注』

(之)出也。引伸之義爲往。釋詁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訓爲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之條條。之刀刀。左傳。鄭人醢之、三人也。召南毛傳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訓爲是。之有訓爲上出者。戴先生釋梓人曰。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鬛是也。象艸過屮。過於屮也。枝莖漸益大。有所之也。莖漸大、枝亦漸大。勢有日新不巳者然。一者地也。凡𡳿之屬皆从𡳿。止而切。一部。

© 汉典

之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ʂʅ˥ 唐代读音 *jiə jiə日语读音 YUKU KORE NO韩语罗马 CI现代韩语 지越南语 chi

客家话 [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粤语 zi1潮州话 ze1 (tsur)【潮阳】zu1

近代音 照母 支思韻 平聲陰 支小空;中古音 照章母 之韻 平聲 之小韻 止而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咍部 ;王力系统:章母 之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汉典

之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之」 鐵16.1合11654「之」 縣妀簋西周中期集成4269「之」 包2.12「之」 說文‧之部「之」 睡.法141「之」
「之」 散氏盤西周晚期集成10176「之」 帛乙5.34
「之」 小克鼎西周晚期集成2799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㞢
𠔇
𡳿
© 汉典

【加载评论 】 【论坛讨论】

同音字
    1. 只(zhi1)
    2. 菭(zhi1)
    3. 织(zhi1)
    4. 搘(zhi1)
    5. 祬(zhi1)
    6. 汥(zhi1)
    7. 知(zhi1)
    8. 胝(zhi1)
    9. 稙(zhi1)
    10. 㩼(zhi1)
    11. 倁(zhi1)
    12. 枝(zhi1)
同部首
    1. 义
    2. 𠁿
    3. 鼡
    4. 为
    5. 𠂂
    6. 𠂅
    7. 𠁾
    8. 丼
    9. 𠁼
    10. 屰
    11. 𠂁
    12. 𠂃
同笔画
    1. 𠀃
    2. 囗
    3. 夨
    4. 𠆤
    5. 𠃓
    6. 也
    7. 𠀆
    8. 㐇
    9. 亇
    10. 𠂌
    11. 劜
    12. 忄
小学古诗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三字经》(节选)
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节选)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先秦·《孟子·告子》 《学弈》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先秦·《孟子·告子》 《学弈》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先秦·《孟子·告子》 《学弈》
初中古诗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汉·曹操 《观沧海》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咏雪》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南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 意 见 反 馈
  • 联 系 我 们
  • 关 于 汉 典
  • 免 责 声 明
  • 粤ICP备10071303号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