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音是中古漢語的音系,在漢語音韻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對中古音的研究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支。由於中古漢語的時期遠早於錄音設備的發明,而且漢字不是字母文字,無法較爲直接地反應語音,研究者們只能依靠留存的文獻和現今的語言重構中古漢語,中古音因爲有豐富的韻書、韻圖等資料,可以對其聲韻調清楚地劃分類別。隋朝陸法言編纂《切韵》,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然而其原本早已佚失,直至1947年纔发掘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煦著)殘卷,而《大宋重修廣韻》是宋初增訂《切韻》,因此中古音系主要基於這兩本書反映出《切韻》音系。 返回「鍥」字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調 | 聲母 | 韻母 | 備註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k | iet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k | iɛt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k | iɛt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k | iet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k | iet | |||
參考書目
- 丁邦新:《魏晉音韻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五,1975年〉
- 王力:《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李珍華、周長楫編撰
-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 余迺永:《新校互註宋本廣韻》(增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 何大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丁邦新先生指導,1981年〉
- 周祖謨校:《廣韻》(澤存堂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版〉
- 周法高:《周法高上古音韻表》〈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張日昇、林潔明合編
- 陳彭年等:《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Bernhard Karlgren,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Stockholm: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 No. 29, 1957). 中譯本:《漢文典》(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