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安”,隐藏着对女性的限制?
作者简介:许进雄,1941年出生于高雄。准备大学联考时,读到清代王念孙注释的《广雅疏证》,从此踏上研究中国文字奥妙的学问。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就学时,开始研读甲骨学,专精甲骨文和博物馆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应聘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博物馆(1968年),整理馆藏的甲骨(明义士收藏),在博物馆研究阶段,得到重要发现──「以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作为断代的新标准」,此一发现影响文字学界甚巨。安阳博物馆甲骨展览厅评为「甲骨学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
图1-52 彩绘釉陶妇女骑俑,高37.3厘米,长26厘米,陕西礼泉郑仁泰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约公元664年
图1-52所示这件妇女骑马俑,马的全身涂黄釉加上彩绘,而妇女却只有涂白衣加彩绘,这是因为脸部如果施釉彩,将太过光亮而失去真实感。这匹马四足直立在一块矩形板上,如此才能安稳地放置在地板上。马俯首而立,看起来受过良好的训练,非常驯服,要等待主人坐稳了,下了前进的命令以后才会有所行动。马的鬃毛、四蹄、口唇部分都涂上红彩,臀部则画点点红斑。鞍头涂黑色,鞍下的毯子黑、红颜色的图案和花边也都画出来了,马头、胸上、背上也画上黑色羁络。马上的妇女面目清秀,有大眼睛、浓眉毛、挺直的鼻子、朱色的小嘴唇,头戴黑色宽边帷帽,帽子系有宽丝巾,交互捆缚于颔下,并围绕着脖子。身穿白色窄长袖短衫,外罩宽花边短襦,下身着白色长裙,裙下露出黑色的皮鞋。右手下垂,左手则前倾微举而握拳,看来像是握着辔绳的样子。这位妇女神态安详自若,很有教养的样子,如果不是贵妇人,也一定是生活在富贵环境里的人。
汉代的陶俑虽也有妇女的形象,但主要是服侍主人的奴仆,或娱乐宾客的乐伎,她们的活动被限定在室内。就算有时候也可以到户外,但那是由于地位低,不用考虑名节,所以可以不计较。一般良家妇女就不容许了,所以也就看不到她们从事户外活动的形象。
中国自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妇女的地位不但愈益低下,行动也被限定在室内。从《礼记•内则》所叙述汉代的教育内容就可以看出端倪。男孩子八岁就可以出入门户,十岁寄宿于外学习读书识字。但是女孩子十岁就不能出门,在家学习烧饭纺织,侍奉长辈;出嫁后也一样要守在家里。甲骨文的“安”字:,作一位女性在家中安坐的样子。意思是女性在家中才安全,外出就容易遭受侵犯。而冗字:
,是一个男性在家中的样子,意思却是有空闲。因为男人需要在屋外工作,回到家里就是要休息了。至于为什么汉代以后妇女的行动较不受拘束,应该与外族统治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妇女无可避免地需要旅行,暴露形象的机会多,限制也自然比较少。
图1-53 彩绘瓦陶女侍骑俑,最高27.7厘米。唐,约公元725~公元750年
图1-54 彩绘帷帽女骑陶俑,高45厘米。唐,公元618~公元905年
图1-55 三彩釉白陶妇女俑,最高42.8厘米。唐,公元8世纪早期
图1-56 三彩釉陶妇女俑,高44.5厘米。唐,公元618~公元907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图1-57 上釉的白色与乳黄色陶女乐师与舞师俑,最高26.1厘米。唐,公元7世纪后期
图1-58 彩绘帷帽女陶俑,高45厘米。唐,公元618~905年
——摘自 许进雄 《返来长安过:汉字与文物的故事》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汉典: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