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字字珠璣 > 正文
细说汉字:攴

这个“攴(pū扑)”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的右下部是一只右手,其上部是一根皮鞭(或带杈的木棍),这个字是手执皮鞭扑打之义。金文②的形体和小篆③的形体基本上同于甲骨文。④是楷书的写法。
“攴”字的本义就是“扑打”,如《说文解字•攴部》:“攴,小击也。”到了后世,这个“攴”字就被“扑”字代替了。
“攴”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攴”字所组成的字均有“打”、“击”的意思,如“攻”、“牧”、“效”、“教”、“敝”等字。
扩展阅读
初为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从又持
,又为手之象,
为击具之象,二者共会击打或治事之意。战国时击具作
或
,手由旁持变为下持,全字遂由
而
、
。《说文》准战国文字厘定作
,分析为“从又,卜声”,属于理据重构,与古初构意有别。楷书作攴或攵,攴是隶定体,攵是隶变体,《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以攴为正体。但在用作偏旁时,攴与攵皆有使用,同为正体。本义为击打。《合集》22539:“丙辰,攴禾?”此义古代亦借“扑”字表示。《书·舜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孔传:“扑,榎楚也。不勤道业则挞之。”通副词“颇”,很,甚。𩍂氏钟:“卑(俾)鸣攴好。”战国齐玺亦用作人名。(张标)
——李学勤《字源》

汉典: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