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折
“春风唤新叶,酷霜百卉折。”这个“折”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就很形象,其左是一把曲柄横刃大斧(斤),右边是一棵小树(木);木匠抡起大斧猛力一砍,把小树拦腰砍断(上部是树头,下部是树根)。金文②则把斧头移到了右边,其左下部的树根又颠倒了一下(树根朝上),这就是金文所发生的伪变。到了小篆③又发生了第二次伪变,其左边变成上下两棵草,变成用斧头砍草的意思了。等到楷书④又发生了第三次伪变,其左变成了一只手(提手旁),好像是说以手拿大斧之义。
“折”字的本义就是“折断”,如《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也就是不要折断我种的杞的意思。由“折断”又可引申为“死亡”,如“夭折”。由“折断”还可以引申为“曲”或“弯”,如《淮南子•览冥训》:“河九折注于海”。大意是:黄河拐了九道弯而后流到渤海。至于“损兵折将”中的“折”,那可不是“折断”或“夭折”之义,而是当“损失”讲。
“折”字是个多音多义字,如“这个锹把折了”中的“折”字,应当读作shé(舌),不可读为zhé(摺)。
“折枝”一词,今人作“折取树枝”之义,可是在古代却是指“按摩”、“搔痒”,如《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大意是:替长者按摩搔痒。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会意字。甲骨文作“”,从斤,从断木,会以斧斤断木之意。“折”字之本义即是指折断、弄断。《说文》:“折,断也。” 《易·丰》:“折其右肱。” 《荀子·劝学》:“锲而不舍,朽木不折。”引申之亦可指斩。《逸周书·克殷》:“斩之以黄钺,折悬诸太白。”孔晁注:“折,绝首也。”虢季子白盘:“折首五百。” “折”字西周金文作“
”,所从“
”讹变为“
”形。春秋金文又在“
”中间加“
”为饰笔(或说表示折断)。战国文字承袭商周文字,或将“
”变为“木”,又将饰笔“
”移至“木”之上方。小篆误联“
”为“
”,遂成“手”形。汉代文字承袭小篆的写法,沿用至今。(白于蓝)
——李学勤《字源》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