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复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复”字很形象。甲骨文①的上部的中间是窖穴的上视形,可住人,其两端是两个出入通道。下部是一只脚,表示可以出入,可见这是个会意字。②是金文形体,左边增加“彳”,表示行动,这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③是小篆的写法,直接由金文变来。④为楷书繁体字。⑤为简化字。
《说文》对“复(復)”字的释义是:“往来也。”这是对的。“复”字的本义是“回来”或“返回”,如屈原《九章·哀郢》:“至今九年而不复。”从“回来”义又可以引申为“报复”义,如《左传·定公四年》:“我必复楚国。”就是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所说的“王辞而不复”,这里的“复”字不应理解为“回来”或“报复”,而是当“回答”讲,是王推辞而不回答的意思。
“复”字后来由实词转化为虚词,即作副词用,当“又”或“再”讲,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
请注意:繁体字“複”“復”及“答覆”的“覆”现已简化成“复”,但是“覆”字用在“颠覆”、“倾覆”、“覆盖”、“覆没”、“覆亡”、“覆辙”等词中时,仍用“覆”不用“复”。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会意字。商代文字从,是古代
穴的象形,正中的长方形像窖穴,两头为出入处。字从夂、从
,
亦声,《说文》:“复,行故道也。”是其本义,但认为字“从畐省声”则不确。复之本义为
,《说文》:“
,地室也。从穴,復声。《诗》曰:‘陶
陶穴’。”《诗·大雅·绵》作復,皆为
穴之义。商代复字写法,西周犹仿佛其形,春秋战国发生省变及讹变,甚至夂形写在上端。商代甲骨文中复字用法有三:一、通復,指报告。《合集》7076:“贞:
曰雀来复。”《周礼·天官·宰夫》:“诸臣之復”,郑注:“復之言报也,反也。”即指报告。二、通復,意为再次。《合集》22048:“壬寅卜,令已复出。”三、用做人名。“贞:复先以岁(指岁祭贡物)。”(《合集》15483正)西周金文用复为復,一为又义。
比
铭:“复友
比其田其邑,复
言二邑。”头一个“复”义为又;友读贿,赠送之意。“复友”意即又赠送。一为还给义。同铭:“
比复
(厥)小宫
比田”,谓
比返还给小宫之田仍给
比。《侯马盟书》用复为復,亦用复为腹。(刘桓)
——《字源》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