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笔记——弃
“弃”甲骨文是,金文是
(《象形字典》);《说文解字注》中记其篆文是
,古文是
,籀文是
。很容易看出这个字是会意字,内容描述的是两只手用某种工具处理一个小孩(古文形态中没有工具)。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说:“‘弃’字象纳子于箕中弃之之形,古代传说中常有弃婴之记载,故制弃字象之。”那么“弃”字的本义指双手用某种工具丢弃婴儿这个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说文解字》说“弃,捐也”,应当是引申义。
除了古文形态外,“弃”字都有三个部分:上面的小孩,中间的某种工具,以及下面的两只手。首先看上面的小孩。篆文在倒“子”下面加了三竖使之成为“㐬”,古文、籀文则只是个倒“子”,《说文解字》依据的主要是篆文,所以说“从㐬,㐬逆子也”,段玉裁注道:“㐬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原来这个小孩不是普通的小孩,而是“逆子”、“不孝子”。显然,这是段玉裁站在封建传统道德立场做出的主观解释。篆文“弃”上面确实是一个头朝下的小孩,于是《说文解字》据此说是“逆子”(在封建道德话语体系里“逆子”有特殊的含义,不单单指头朝下),段玉裁更进一步把它说成是人人所抛弃的“不孝子”。这样一来,拿着筐把“逆子”、“不孝子”给丢弃掉就说得通了,这样的解释也就非常符合封建传统道德的情理,甚至赋予了“弃”字以道德教化的意义。由此看来,许慎、段玉裁等古文字学家也难免会站在封建道德的立场过度引申。“弃”字金文、篆文、籀文、古文形态的上面确实是个头朝下的小孩,但能不能根据“头朝下”就认为上面的部分表示“逆子”、“不孝子”呢?吴东平《汉字的故事》的说法更加贴近事实:“‘子’”为什么倒置呢?婴儿挣脱母体来到世间时是头先出来,即倒着出世,此处的倒‘子’就是初生的孩子,即婴儿。”况且,许慎、段玉裁没看见的甲骨文“弃”字的上面并不是个头朝下的小孩,而是头朝上的小孩,至于后来怎么变成了头朝下的小孩,则有待进一步探究。但这至少说明,“弃”字上面的部分本来就是指刚出生的小孩,把它说成“逆子”、“不孝子”是没有根据、别有用心的。
中间的部分,《说文解字》记为“”:“从
推
弃也。”段注:“竦手推
而捐之也。”“
”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也存在:“箕属。所以推粪之器也。”段注:“推粪者,推而除之也。此物有柄,中直象柄,上象其有所盛。持柄迫地推而前,可去秽纳于其中。箕则无柄,而受秽一也,故曰箕属。”可见,“
”是箕一类打扫卫生的工具,不同之处在于多了长柄,使用方法是“持柄迫地推而前”,即可以把东西从地上铲起来或集中起来。“
”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的字,所以李孝定先生说成是“纳子于箕中弃之”,而实际上应该是用一种带长柄的箕把刚出生的小孩铲起来处理掉——这实在是骇人的景象。
下面的两只手比较简单,古文的“弃”字就是两只手加一个倒“子”。段玉裁解释说,篆体隶变成“棄”后,“中体似世。唐人讳世,故开成石经乃凡碑板皆作‘弃’。近人乃谓经典多用古文矣。”由篆体隶变而来的“棄”中间像“世”,唐代人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就在把经典古籍刻到石碑上时全部使用了由古文隶变而来的“弃”。不知情的后人看到这些碑板时,以为古人写就经典用的就是“弃”,进而认为古人创作经典大多用的是古文。段玉裁言下之意是,实际上古人创作经典时使用古文的并不多。段玉裁指出这一点有什么意义呢?也许对于研究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有意义,这里暂不深究。
表达的意义如此骇人的“弃”字,为什么会被先民造出来呢?既然拿长柄箕处理掉刚出生的小孩这个动作能被画成图形进入甲骨文保存下来,说明这个动作在当时经常发生,而且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意义。一个偶发的、没什么重要意义的动作是不太可能被画成图形记录下来固定成文字的。关于“弃”的造字原由,可能是远古时期生活环境恶劣,生育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很差,生理、医学知识不足,导致婴儿出生死亡率很高,所以拿着长柄箕处理死婴是伴随人们生活的,事关生死,意义重大,久之这个动作就被记录成文字了。但弃婴也可能是指因无力抚养或其他原因丢弃刚出生的孩子。李孝定先生说:“古代传说中常有弃婴之记载,故制弃字象之。”吴东平《汉字的故事》就介绍了周人的始祖农官后稷的故事。后稷原名就叫弃,他的母亲姜原偶然踩到巨人的足迹,感孕而生下了他。弃出生时被蛋包着,人们视其为不祥之物,于是拿筐装着他丢在野外。然而神迹屡现,弃大难不死,人们又觉得不应该丢弃他,就将他抱回来,并且取名为弃。所以,有说法认为“弃”字很可能就是受到这一传说的影响而造出来的。吴东平先生据此说:“可见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联的。”那么“弃”字究竟为何而造?它要记录的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标准答案恐怕很难得到,但至少我们可以由此总结,古人造字的灵感来源至少有两个:一是日常生产生活;二是吴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即更加远古的传说时代的文化。前者是当代人的文化,后者是古代人的文化。得到这一点启示比寻找“弃”字究竟为何而造的标准答案重要得多。
投稿人:刘维bigyard@126.com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