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尊号”
张乃仍先生写过一篇《说“谥号”“庙号”“尊号”“年号”》的文章,他在谈到“尊号”的时候说:
从唐代武后中宗起,帝后还有所谓尊号,也叫徽号,国遇庆典或战事胜利可加上,这可是生前奉上的,所以全是好词……(见《载酒问字录》第19页)
在该文最后的“又记”里,他根据这个观点,对我的一篇短文提出了批评:
《咬文嚼字》2002年第10期“百科指谬”载金文明先生《能称司马昭“陛下”吗》,文中有这样的陈述:“因此他(指司马炎)在即位以后,立即下诏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这些尊号一经确定,便在整个晋朝传承了下去。”
这里的“尊号”就用错了。尊号是唐朝(武后、中宗起)才有的,晋朝还不兴,死后上的当然是谥号。一来谥号古而有之;二来宣、景、文都是上文所列举的谥号用字……(同上书第21页)
所谓“尊号是唐朝才有的,晋朝还不兴”这样的规矩,不知道是谁定下来的。把西晋初年追尊的宣皇帝(司马懿)、景皇帝(司马师)和文皇帝(司马昭)都称为“尊号”,是有正史记载为依据的。请看:
《晋书·宣帝纪》:“崩于京师……葬于河阴,谥曰文,后改谥宣文……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
又《景帝纪》:“崩于许昌谥曰忠武。晋国既建,追尊曰景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景皇。”
又《文帝纪》:“帝崩于露寝……谥曰文王。武帝受禅,追尊号曰文皇帝。”
唐朝初年(早于武后、中宗时)史臣修撰的《晋书》,就已经将宣皇帝、景皇帝、文皇帝一律称之为“尊”了,那么所谓“尊号是唐朝(武后、中宗起)才有的,晋朝还不兴”的断语就无法成立了。
其实,上尊号这样的事情,并非始于西晋,还可上溯到秦朝,以后两汉、三国,一直绵延不绝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昧死上尊号,王(嬴政)为泰皇”
《汉书·高帝纪》:“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刘邦)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五月丙寅,葬长陵……上尊号曰高皇帝。”
又《高后纪》:“夏五月辛未,诏曰‘昭灵夫人,太上皇妃也;武哀侯(刘伯)、宣夫人,高皇帝兄、姊也。号谥不称,其议尊号。丞相臣平等请尊昭灵夫人曰昭灵后,武哀侯曰武哀王,言夫人曰昭哀后。’”
又《昭帝纪》:“孝昭皇帝(刘弗陵),武帝少子也。……赞曰:‘……尊号曰昭,不亦宜乎!,’”师古注引应劭曰:“礼谥法:‘圣闻周达曰昭。’”
《后汉书·章帝八王传》:“清河孝王(刘庆)至德淳懿,载育明圣,承天奉祚,为郊庙主……宜上尊号曰孝德皇,皇妣左氏曰孝德后。”
《三国志。蜀志·二主妃子传》:“先主甘皇后……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辄与恭等案谥法,宜曰昭烈皇后。”
根据上引史料,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尊号”本义为尊贵的称号,始见于秦朝初年,后历代相沿。起先上于王者生前,获尊号后即为阜帝。如秦王嬴政、汉王刘邦被尊为秦始皇、汉皇帝等。
(二)后来尊号也上给死去的皇帝,包括庙号、谥号等。表示位号比原来更尊崇,用的都是好词。如汉帝刘邦被尊为高皇帝,刘弗陵被尊为昭帝等。
(三)生前没有称帝,其子孙称帝后也可给父、祖等上尊号为皇帝,如曹操死后被尊为武皇帝,司马昭死后被尊为文皇帝等。
(四)以后,被尊号者可扩及死去的后妃及其他皇亲国戚,位号也可以是皇后及王,只要比原来尊贵即可,如刘邦姊宣夫人被追尊为昭哀后,兄武哀侯(刘伯)被追尊为武哀王等。
关于“尊号”的问题,落实到各个朝代各个具体的人身上,恐怕还要复杂得多。衷心希望专家们不吝赐教,帮助我们对此获得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