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条目
导航
汉典
  • 查询索引
  • ............................
    汉字拆分查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体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说文部首索引
当前位置: 通识  >  汉文化  >  開卷有益  > 正文

谈“鸡口牛后”

金文明

《新民晚报》1997年2月7日第1版《说“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牛的众多词语中,还有一个“牛后”的说法,表明其甘于寂寞,不爱出风头,也不与人争名夺利……“鸡口牛后”是也。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牛后”“鸡口牛后”两个带“牛”的词语。根据文章的说明,“牛后”表示“甘于寂寞,不爱出风头,也不与人争名夺利”的意思。显然,他是把“鸡口牛后”的牛,跟“俯首甘为孺子牛”“要做革命的老黄牛”中的孺子牛和老黄牛扯到一起来了。殊不知彼牛和此牛是不能任意引申类比的。“鸡口牛后”这个四字结构,其实并非成语,许多大中型成语词典都没有收录。它只是一句古代谚语的不规范的缩略形式,其含义只能通过原来的谚语去理解。现在,文章的作者完全撇开了语源的本义,对这个不知从哪里引来的“鸡口牛后”作了想当然的发挥和解释。这就难免要弄得读者一头雾水、莫名其妙了。

为了辨明是非,有必要分析一下“鸡口牛后”的语源。《战国策·韩策一》记载:苏秦前往韩国游说,劝韩王不要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因为韩国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欲念是无穷的,“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因此苏秦说:

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苏秦引用的“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是战国时代流行于民间的一句谚语。司马迁在写《史记·苏秦列传》时原封不动地作了引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鸡口虽小,犹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也。”“牛后”与“鸡口”相对成文,“后”当作“肛门”解。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宁愿像鸡的嘴巴,容量虽小,却可不断得益;不愿像牛的肛门,容量虽大,却只出不进。此话用来劝说韩王不要割地事秦,用得十分贴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根据汉延笃《战国策音义》,认为“口”当作“尸”,“后”当作“从”。“尸”训“主”,“从”训“子”。整个谚语的意思便成了“宁为鸡中之主,不为牛之后从也”。这种说法,受到了清代学者卢文弨、梁玉绳、李慈铭等的否定。他们认为延笃关于“尸”“从”的解释并无根据,而且古代谚语前后句大多协韵,“口”“后”正好合韵,如作“尸”“从” 便出韵了。何况后世从来没有人将此谚语引作“宁为鸡尸,无为牛从”的。

现在再来看看两部较有影响的成语词典对“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解释。《汉语成语考释词典》说:“比喻宁愿在小范围内自主,不愿在大范围内听人支配。”《中国成语大辞典》说:“宁做进食的鸡口,小而洁;不做出粪的牛后,大而臭。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两者说法虽略有差异,但意思却大体相同。

毫无疑问,“鸡口牛后”是从“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一古谚直接缩略而来的。我虽读书不多,但查过近二十种古今汉语词典和大中型成语词典,除《说“牛”》外,还未曾发现过有作者使用“鸡口牛后”的先例。这一缩略形式,略去了语源中“宁为”“无为”四字,将古谚改造得完全离了谱。试问:“鸡嘴巴牛肛门”,这还成什么话?!当然,作为典故性成语,后人在运用时可以对语源中的某些字词作适当的缩略,但其缩略形式必须紧扣原义,而决不能作随心所欲的发挥,否则读者就无从索解了。如果本义为“牛肛门”的“牛后”可以当作“甘居人后的老黄牛”来运用,那么“鸡口”二字又该如何解释呢?

不久前,我还读到过一位散文名家类似的用例。他在《并非“自画像”》一文中写道:

我这人,没出息,所奉行着的是一套“不作鸡头,甘居牛后”的处世哲学,持之以恒,乐此不疲。

这里,“宁为……无为……”被反其意而用之,改成了“不作……甘居……”,当然,只要整句意思说得过去,自无不可。但作者将“鸡口”换成“鸡头”,“牛后”也理解成“不求闻达的地位”,那就如同“鸡口牛后”一样,有点让人不知所云了。


投稿邮箱:admin@zdic.net

汉典主站:www.zdic.net

汉典论坛:bbs.zdic.net

汉典手机站:m.zdic.net

【加载评论 】

  • 粤ICP备10071303号
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