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说史(八)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里,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愤青叫弥衡,文字不多,但文字背后的故事发人深省:
原文:
平原禰衡,少有才辨,而尚氣剛傲,孔融薦之于曹操。衡罵辱操,操怒,謂融曰:「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乃送與劉表,表延禮以為上賓。衡稱表之美盈口,而好議貶其左右,於是左右因形而譖之曰:「衡稱將軍之仁,西伯不過也,唯以為不能斷,終不濟者,必由此也。」其言實指表短,而非衡所言也。表由是怒,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送衡與之,祖亦善街焉。後衡眾辱祖,祖殺之。
试译之:
平原人祢衡自幼有才华,能言善辩,但气盛、刚直而又骄傲,孔融把他推荐给曹操。祢衡辱骂曹操,曹操大怒,对孔融说:“祢衡这个小子,我要杀他,不过像宰一只麻雀或老鼠一样罢了!只是想到此人一向有虚名,杀了他,远近之人将说我没有容人之量。”于是把祢衡送给刘表。刘表对祢衡礼节周到,把他当作上宾。祢衡很赞美刘表的所作所为,但却爱讥讽刘表左右的亲信。于是,刘表的亲信就势诬陷祢衡,对刘表说:“祢衡称颂将军仁义爱人,可以与周文王相比。但又认为将军临事不能决断,而最终的失败,必定是由于这个原因。”这话实际上指出了刘表的缺点,但却不是祢衡说的。刘表因此大怒,知道江夏郡太守黄祖性情暴躁,就把祢衡送到江夏。黄祖对祢衡也很优待,但后来祢衡当众辱骂黄祖,黄祖将他杀死。
感想:
京剧有《击鼓骂曹》,说的是曹操心胸狭窄,借刀杀人的事。但依我看来这真的是一个历史冤案。
首先要说一下弥衡是什么样的人呢?据相关史书记载,不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愤青而已,张嘴就骂人,而且毫无顾忌。就连他最好的朋友孔融(比他大20多岁),他也不知尊重,管人家叫作大儿子(参见《后汉书·文苑列传长七十下》。而且史书上只说他聪明有才,却并没有建什么功立什么业。唯一的一首《鹦鹉赋》也是牢骚之作。
再说他的推荐人孔融,据说是孔子的第多少多少代孙。史书记载“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讫无成功。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
大意是“以才气出众自负,立志平定祸乱。但他志大才疏,一直没有成效。他高谈阔论,盈溢官府,谈吐优雅,可使人玩味传诵,但把他的议论具体实施,却很难全行得通。他只会口出大言,而漏洞很多。他一时可得人心,但久而久之,人们便不愿再依附。他所任用的官员,好标新立异,多数是耍小聪明的轻浮之人。”
一个仗着多少代以前的祖宗而徒有虚名的人,介绍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给一个乱世当中杰出的政治家,这事就显得有些奇怪了。
上千年来,无聊文人们总是揪住不放,只因弥衡沾了一个“儒”字,不管他对社会有没有用,就在舞台上不停地叫唤着曹操杀人了!这有点和现在经常听到“警察打人了”的情况相似!应该是属于“多数人的暴政”了!
曹操要杀弥衡,真的和他自己说的“犹雀鼠耳”,何必要脱裤子放屁让刘表动手。我认为曹操把弥衡推荐给刘表,是因为刘表宽和爱士,看看能不能给这个愤青一口饭吃,并没真的想要杀死弥衡。没想到刘表虽然想好好善待,但小愤青的信口雌黄也确实招人讨厌,只好把他交给了性情暴躁的黄祖。黄祖本来也是礼让有加,但小弥同志越发狂妄口无遮拦,竟然说黄祖是“死鬼”,结果被砍了脑袋,自己真的成了死鬼。
往深了想,曹操把弥衡交给刘表是想让他有个活路,那么刘表把弥衡交给黄祖,是真的不想让这小子活了!阴险狡猾的是刘表,而不是曹操!如果再想孔文举把弥衡介绍给曹操的真实用心,就更不得而知了。人家是孔圣人的后代,不敢妄自揣度了!
联想到现在各类媒体上网络上的愤青们,人云亦云,毫无自己的真知灼见,骂同事,骂朋友,骂政府,骂社会,全世界没有一个他能看得上的。可是骂的内容又言之无物,一派胡言经不起推敲。他们可能以为只有骂人才有性格,才能与众不同。如若不改改,骂来骂去,早晚会碰上黄祖,直接就给咔嚓了!
再重复以前说过的话:只知骂人,言而无物的人,收声吧!Shut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