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说史(六)
《资治通鉴》卷五十七,记载了一个人去世,有如下文字:
三月,壬戌,太傅胡廣薨,年八十二。廣周流四公,三十餘年,歷事六帝,禮任極優,罷免未嘗滿歲,輒復升進。所辟多天下名士,與故吏陳蕃、李咸並為三司。練達故事,明解朝章,故京師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然溫柔謹愨,常遜言恭色以取媚於時,無忠直之風,天下以此薄之。
试译之如下:
三月初八,官为太傅的胡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胡广,字伯始,历任太傅、太尉、司徒和司空,前后任职三十余年,曾侍奉过安、顺、冲、质、桓、灵等六个皇帝,受到极优厚的礼遇。偶尔被免职,也不出一年,又官复原职甚至再次升迁。他推荐选用了很多名士,和陈蕃、李咸并列三公。他非常熟悉先朝的故事和做法,了解朝廷的规章制度。所以首都洛阳有谚语说:“有不懂的事就去问胡伯始,不分好坏不说真话只有胡先生。”
胡广貌似温厚朴实,办事谨小慎微,以此取媚朝廷上下的所有人,没有忠贞正直的气节,天下的人因此而看不起他。
感想:
这样官位显赫甚至可以说官运亨通的人物,为什么会被天下人看不起呢?原因就是他只为保住自己的官位,一味讨好皇帝甚至宦官,没有忠直的气节。
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要在其位而谋其政,否则就会被天下人看不起!
一个工人,要努力工作,如果发现错误和事故隐患,也要及时反映并改正。如果你不能这样,出了事故你也是受害者。
一个农民,要勤奋耕耘,如果发现天气变化或病虫灾害,也要告诉其他耕作者。否则,出了事你也会被乡人指责的。
一个员工,要做好本职工作,如果发现公司经营有问题,也要提出合理化建议。否则公司倒闭了,你也要另谋出路的。
那么,一个官员呢?
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对无论是小集体还是大集体乃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发现问题不闻不问,见到坏人坏事不去争斗。遇到事情就推卸责任。这样的官,我们称为庸官。庸官可能很清廉,但是占着茅坑不屙屎,和贪官一样可恶!党和国家培养你们许多年,你们却不知报效祖国,遇事只求自保,这样的官要你何用!
戏剧《七品芝麻官》中有句著名的台词:“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老百姓现在要求不高,不指望你们能为百姓作主,只希望你们能干应该干的事就行了。别让老百姓为了一件小事就跑断腿,磨破嘴,求告无助,以为中国的能臣干吏只能在古装戏里才能见到。你们一天到晚尸位素餐,即便是党和国家暂时顾不上处理你们,老百姓也会唾弃你们,在后面戳你的脊梁骨!
对象胡广这样的庸官,历史上有不少评价。
唐代文学家,著名大臣权德舆就说:
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予以为莽、卓篡逆,(阙)神器,以乱乱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知。静徵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亡东京者胡广。皆以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
大意是说:很多人认为是王莽和董卓毁掉了汉朝,但这两个人是显而易见的奸臣。如果从最初的迹象看,则是张禹和胡广。他们两个都是借着儒学的中庸理论而放纵自己邪恶的私欲。他们有很高的官位,说话办事是能影响一个朝代的风气的,但他们却左右逢迎,不敢与坏人坏事做斗争,只为保护自己的权位,败坏了整个国家的风气,从而导致汉朝的灭亡。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谷应泰也说:
胡广三公,难除甫、节。心熏禄位,志怵祸机,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而小人遂得乘其隙也。(见《明史记事本末卷二十九》)
大意就是:
胡广位列三公,不敢铲除奸佞,只惦记自己的官位,生怕招灾惹祸。有人说坏话假装听不见,有人祸害国家假装不知道,才让奸人找到机会毁灭了汉朝。
著名诗人徐钧写诗讽刺胡广:
六朝黄发老三公,固位依违善取容。
真是乡原为德贼,如何至德比中庸。
如果读者有兴趣,请参见毛泽东主席的著作《反对自由主义》,能够更加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