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 基本解釋
隱 國語辭典
藏匿。《說文解字·阜部》:「隱,蔽也。」《晉書·卷九四·隱逸傳·夏統傳》:「善歌舞,又能隱形匿影。」唐·李白〈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詩:「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圓。」
遮瞞。如:「直言不隱」。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
憐憫、同情。《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詳細考量。《管子·禁藏》:「是故君子上觀絕理者,以自恐也。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唐·尹知章·注:「隱,度也。度己有不及之事當效之也。」
幽微精深處。《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太史公曰》:「《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以顯。」
痛苦。如:「難言之隱」。《國語·周語上》:「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謎語。《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唐·司馬貞·索隱:「喜隱,謂好隱語。」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隱蕃。
潛藏不露的、幽而不顯的。如:「隱情」、「隱疾」、「隱性」。《晉書·卷七五·王湛傳》:「初有隱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為痴。」
窮困的。《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政自之出久矣,隱民多取食焉。」
憑據、倚靠。《禮記·檀弓下》:「既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漢·鄭玄·注:「隱,據也。」
〔古文〕𤔌
𠃊【唐韻】【正韻】於謹切【集韻】【韻會】倚謹切,
𠀤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
又【禮·禮運】大道旣隱。【註】隱猶去也。
又【說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𠛬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
又【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
又【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
又【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
又【史記·秦始皇紀】隱宮徒𠛬者,七十餘萬人。【註】宮
𠛬,一百日隱於隂室養之,故曰隱宮。
又【史記·滑稽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前漢·藝文志】隱書十八篇。【註】《劉向·別錄》云: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喩。
又【禮·玉藻】隱辟而後屨。【註】隱辟,俛逡巡而退著屨也。
又【爾雅·釋言】隱,占也。【註】隱度。【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必先隱度。【禮·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註】隱,意也,思也。【後漢·安帝紀】隱親悉心,勿取浮華。【註】皆隱審盡心,勿取浮華不實者。
又【揚子·方言】隱,定也。
又【玉篇】安也。
又痛也。【詩·邶風】如有隱憂。【傳】痛也。【禮·檀弓】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孟子】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前漢·韓安國傳】此仁人之所隱也。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隱民皆取食焉。【註】隱約窮困。
又【定三年】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註】隱,憂約也。【荀子·儒效篇】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註】隱隱,憂戚貌。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湛湛隱隱。【註】隱隱,盛貌。
又【前漢·郊祀歌】休嘉砰隱溢四方。【註】砰隱,盛意。
又【左傳·襄二十三年】踰隱而待之。【註】隱,短牆也。
又【諡法】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
又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
又【爾雅·釋草】蒡,隱葱。【註】似蘇,有毛,江東呼爲隱葱,藏以爲葅。
又【廣韻】【集韻】𠀤於靳切,音檼。【廣韻】隈隱之貌。
又【孟子】隱几而臥。【註】隱,倚也。於靳反。
又【集韻】築也。【前漢·賈山傳】厚築其外,隱以金椎。
又【集韻】於刃切,駰去聲。【禮·檀弓】旣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註】隱,據也。封可手據,謂高四尺所。【釋文】隱,於刃反。 【集韻】俗作𨼆㥯隐。
隱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in˨˩˦; jin˥˧ 唐代读音 qiə̌n日语读音 KAKURERU韩语罗马 UN现代韩语 은越南语 ẩn
客家话 [沙头角腔] wun3 jun3 [陆丰腔] jun3 [海陆腔] run3 [宝安腔] jin3 jun3 [客英字典] jun3 [客语拼音字汇] yin3 yun3 [台湾四县腔] jun3 [东莞腔] jin3 [梅县腔] jun3粤语 jan2潮州话 eng2(úrng) [揭阳]êng2 [潮阳]ing2
近代音 影母 真文韻 上聲 隱小空;中古音 影母 焮韻 去聲 㒚小韻 於靳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痕部 ;王力系统:影母 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