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邑,從“邑”,表示與城郭有關。本義: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
(2) 同本義。內城叫城,外城叫郭 [the outer wall of a city]
郭,外城也。——《說文》
城外爲之郭。——《管子·度地》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樂府詩集·木蘭詩》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孟子·公孫丑下》
門閉,因逾郭而入。——《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3) 又如:郭圍(外城邊沿);郭術(城牆和道路);郭郛(外城)
(4) 泛指城市 [city]
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送友人》
(5) 又如:郭邑(城邑);郭外(城外)
(6) 通“廓”。外部,外周 [outer frame or sheath]
又錢無輪郭文章,不便人用。——《後漢書·董卓傳》
(7) 又如:輪郭(輪廓。物體的外周、邊框)
(8) 春秋國名 [Guo state]。在今山東省北部
(9) 皮 [skin]
津液充郭。——《素問·湯液醪醴論》
(10) 又如:津液充郭(津液使外皮充實、潤澤)
(11) 通“槨”( guǒ)。古代棺材外面套的大棺 [outer coffin]
病甚,臨卒,將無棺郭。——漢《楚相孫叔敖碑》
(12) 姓。如:郭申(後漢郭太、申屠蟠的並稱);郭汾陽(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封爲汾陽王,世稱郭汾陽)
詞性變化
〈動〉
(1) 擴張;擴大 [expand]。如:郭胸(擴胸)
(2) 通“廓”( kuò)
(3) 開拓 [open up]
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風俗通義·鼓》
(4) 空 [empety]
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靈樞·脹論》
郭 國語辭典
城牆外再築的一道城牆。即外城。唐·孟浩然〈過故人莊〉詩:「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三國演義·第二回》:「適督郵行部至縣,玄德出郭迎接。」
物體的外部。《宋書·卷七五·顏竣傳》:「元嘉中鑄四銖錢,輪郭形制,與五銖同。」通「廓」。
姓。如唐代有郭子儀。
齊之郭氏虚。善善不能進,惡惡不能退,是以亡國也。从邑𩫏聲。古博切
(郭)齊之郭氏虛。謂此篆乃齊郭氏虚之字也。郭本國名。虚墟古今字。郭國旣亡謂之郭氏虛。如左傳言少昊之虛、昆吾之虚、大曍之虚、祝融之虚也。郭氏虛在齊境內。善善不能進。惡惡不能退。是㠯亡國也。郭何以爲虚。職是故也。事見韓詩外傳。新序、風俗通皆同。亦有取此說春秋者。按莊二十四年經云。赤歸于曹。郭公。公羊傳曰。赤者何。曹無赤者。葢郭公也。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榖梁傳曰。赤葢郭公也。何爲名也。禮、諸矦無外歸之義。外歸、非正也。左無傳。郭今以爲城?字。又以爲恢郭字。又左傳虢國字、公羊作郭。从邑。
𩫖聲。古博切。五部。
郭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kuo˥ 唐代读音 *guɑk日语读音 KURUWA韩语罗马 KWAK现代韩语 곽越南语 quách
客家话 [海陆腔] gok7 [客英字典] gok7 gwok7 [宝安腔] gok7 [台湾四县腔] gok7 [东莞腔] kok7 [陆丰腔] gok7 [梅县腔] gwok7 [客语拼音字汇] gog5 guog5粤语 gwok3潮州话 guag4(kuak) 〈姓〉guêh4(kueh)
近代音 見母 蕭豪韻 入聲作上聲 郭小空;中古音 見母 鐸韻 入聲 郭小韻 古博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鐸部 ;王力系统:見母 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