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 bì xié
1.傳說中一種能避妖邪的神獸,貔貅的別稱。2.驅除邪惡。3.三國時魏國宮中使者的稱號。
辟邪 pì xié
邪僻,不正派。
-
驅除邪惡。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七》:「學道之士居山,宜養白犬、白雞,可以辟邪。」
-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形狀似鹿,尾長,而有兩角。漢人佩帶雕有辟邪獸的飾物以辟邪。《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者)兩角〔者〕或為辟邪。」
-
偏邪不正。《左傳.昭公十六年》:「辟邪之人,而皆及執政,是先王無刑罰也。」《國語.周語上》:「國之將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穢、暴虐。」也作「僻邪」。
英語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 mythical lion-like animal that wards off evil (also called 貔貅[pi2 xiu1])
法語 chasser les mauvais esprits, animal mythologique à tête de dragon, corps de cheval et silhouette de lion
辟邪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辟邪 (漢語詞語)
- 辟邪,漢語詞彙。拼音:bì xié 即避凶,指驅除邪惡;偏邪不正;駁斥邪說。
一、(bì xié)
1. 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神獸。似鹿而長尾,有兩角,也叫作貔貅。有鎮宅辟邪的靈性,相傳此靈物嘴大無肛,能夠招財納福,極具靈力。
《急就篇》卷三:“射鬾辟邪除群凶。”顏師古注:“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禦妖邪也。”
《漢書·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引 三國 魏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祿,兩角者或為辟邪。”
唐·秦韜玉《豪家》詩:“地衣鎮角香獅子,簾額侵鉤繡辟邪。”
聞一多《紅燭·劍匣》:“我又將他製成層疊的花邊:有盤龍、對鳳、天馬、辟邪底花邊。”
2. 古代宮中對僕役給使的稱呼。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宣王頓首流涕”裴松之注引 三國 魏魚豢《魏略》:“﹝ 明帝 ﹞顧呼宮中常所給使者曰:‘辟邪來!汝持我此詔授太尉也。’”
清·方以智《通雅·稱謂》:“ 魏明帝使給使辟邪,召司馬懿。辟邪,給使之號,猶 漢之丞相蒼頭呼為宜祿也。”
3. 寶劍名。
晉·崔豹《古今注·輿服》:“吳大帝有寶刀三,寶劍六。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 避除邪祟。
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韋庶人妹以豹頭枕辟邪,白澤枕辟魅。”
清·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方伯取黃緞八尺,求書符辟邪。”
二、(pì xié)
1、偏邪不正。
《左傳·昭公十六年》:“辟邪之人而皆及執政,是先王無刑罰也。”杜預注:“言為過謬者,自應用刑罰。”
《國語·周語上》:“國之將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穢、暴虐。”
2、屏除邪念。
南朝·陳·徐陵《齊國宋司徒寺碑》:“攝亂以定,辟邪以律。”
3、 驅除邪惡。
明·呂坤《呻吟語·談道》:“辟邪不得其情,則邪愈肆;攻疾不對其症,則病癒劇。”
wikipedia
貔貅為中國古代的一種瑞獸,中國古時的風水學者認爲貔貅是轉禍爲祥的吉瑞之獸。中國傳統有裝飾“貔貅”的習俗,貔貅寓意豐富,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傳說貔貅除了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
貔貅的一些常識,比如公獸有獨角、頭朝左、左腳在前、有翅膀和鬃毛,而母獸正好相反,但其實單隻貔貅是不分雌雄。依照民間的說法是,公獸代表財運,而母獸代表財庫,一次收藏一對代表有財有庫,才能真正招財進寶,而配戴在手腕上最好一手戴一隻,以免兩獸打架。
中國傳說生物|厭勝物|靈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