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示,斤聲。本義:向上天或神明求福)
(2) 同本義 [pray]
祈,求福也。——《說文》
掌六祈。——《周禮·大祝》
祭有祈焉。——《禮記·郊特牲》
(3) 又如:祈場(向神祈禱的場所);祈祝(祈求祝福);祈死(祈求速死);祈克(祈求克敵);祈祉(祈求幸福);祈祓(祈神除災去穢);祈戰(祈求戰勝)
(4) 請求;希望 [entreat;request;wish]
不祈土地。——《禮記·儒行》
以祈爾爵。——《詩·小雅·賓之初筵》
(5) 又如:祈喜(求福);祈借(求借)
詞性變化
〈形〉
通“祁”。大 [big]。如:祈寒(嚴寒)
〈名〉
假借爲 “畿”。古稱天子直轄之地 [capital]
《祈父》,刺宣王也。——《詩·小雅·祈父序》孔穎達《疏》:“當作畿字,今作圻。”
常用詞組
祈 國語辭典
向神明求福。如:「祈禱」、「祈福」。《說文解字·示部》:「祈,求福也。」《詩經·周頌·噫嘻·序》:「〈噫嘻〉,春夏祈穀于上帝也。」漢·鄭玄·注:「祈,猶禱也,求也。」《禮記·月令》:「以祠宗廟社稷之靈,以為民祈福。」
請、求。如:「祈求」、「祈請」。《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發彼有的,以祈爾爵。」漢·毛亨·傳:「祈,求也。」《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憚耕稼采薪之勞,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樂。」
京城千里之地。《詩經·小雅·祈父·序》:「〈祈父〉,刺宣王也。」漢·鄭玄·箋:「祈、圻、畿同。」通「圻」、「畿」。
姓。如晉代有祈嘉,元代有祈望芳。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希切,音旂。【說文】求福也。【書·召誥】祈天永命。【詩·小雅】以祈甘雨。
又【爾雅·釋言】叫也。【周禮·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註】祈,𡂢也,謂有災變,號呼告於神,以求福。
𡂢,音叫。
又報也,告也。【詩·大雅】以祈黃耉。【疏】報養黃耉之老人,酌大斗而嘗之,以告黃耉將養之也。 亦作蘄。【荀子·儒效篇】跨天下而無蘄。
又通圻。【書·酒誥】圻父薄違。【詩·小雅】作祈父。【毛萇曰】祈折畿𠀤同。
又同祁。【書·君牙】冬祁寒。【禮·緇衣】作祈寒。
又【集韻】古委切,音詭。同䃽,祭山名。【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註】其祈沈以馬。
祈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