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石鼓文
◎ 石鼓文 shígǔwén
[inscri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ock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石鼓上刻的銘文,也指這種銘文所用的字體。石鼓是戰國時秦國留存下來的文物,略象鼓,共有十個,上面刻有四言詩銘文,唐代初年在今陝西鳳翔縣發現,現存北京
-----------------
國語辭典東周時秦人刻在鼓形石上的刻石文字。唐朝時在天興三畤原出土(今陝西省寶雞市),共有十塊,每面環刻一首四言詩,內容多為歌頌田原之美和秦國國君的游獵情形。字體介於籀篆之間,其中一石字已磨滅,其餘九石也有殘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也稱為「秦刻石」。
英語 early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scribed in stone, a precursor of the small seal 小篆[xiao3 zhuan4]
© 漢典
石鼓文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石鼓文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