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梅
〈名〉
(1) (形聲。從木,每聲。本義:楠木)
(2) 同本義 [nanmu ( Phoebe zhennan )]
其木多梅梓。——《山海經·中山經》
有條有梅。——《詩·秦風·終南》
墓門有梅。——《詩·陳風·墓門》。按,子青不可食。
(3) 梅樹 [Japanese apricot;plum]。薔薇科,落葉喬木,少有灌木。早春開花,後生葉芽。花以白色、淡紅色爲主。氣味清香。核果近球形,未熟時爲青色,成熟後一般呈黃色,味極酸
靈山其木多桃李梅杏。——《山海經·中山經》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之民能以其智力爲也。——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梅以曲爲美,直則無姿;以欹爲美,正則無景;以疏爲美……
(4) (梅:這裏指梅的枝幹。以……爲固定結構,至今延用,在此可不譯。以,介詞;爲,動詞。直、正:直爲不曲,正爲不斜。欹:傾斜、歪。景:景緻,文中指可供人觀賞的形態。姿、景、態(形態),均爲中性詞,在文中均用作褒義詞。則:就,承接連詞)。又如:梅圃(種植梅樹的園地);梅屏(成排如屏的梅樹);梅溪(旁植梅樹的溪水)
(5) 梅樹的果實,稱酸果,即酸梅子 [plum]
摽有梅。——《詩·召南·摽有梅》。陸疏:“杏類也。”
(6) 又如:梅仁(梅實之仁);梅瓜(以梅子汁醃製的瓜);梅汁(梅子製成的調味汁液或飲料);梅林止渴(猶言望梅止渴)
(7) 梅樹的花 [plum blossom]。也指臘梅科的臘梅花。如:梅英(梅花);梅亭(觀賞梅花的亭閣);梅骨(梅花的風骨)
(8) 節候名 [the rainy season]。如:梅天(梅雨時節的天氣);梅月(農曆四月,亦泛指梅雨季節);梅風(黃梅季節的風)
(9) 通“枚”。馬鞭 [horsewhip]
穆王七梅,夫何爲周流?——《楚辭·天問》
(10) 通“莓”。[berry]
入榛薄,食薦梅。——《淮南子·覽冥》
(11) 姓
常用詞組
梅 國語辭典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性耐寒,葉卵形,早春開花,花瓣五片,色紅或白。果實味酸,可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姓。宋代有梅堯臣,明代有梅鼎祚。
〔古文〕𣐥槑【唐韻】莫杯切【集韻】【正韻】模杯切【韻會】謀杯切,
𠀤音枚。或作槑、楳,亦作
𣒫。【說文】枏也。【爾雅·釋木】梅,枏。【陸璣·條梅疏】似豫章大木也。
又【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禮·內則】梅諸。【名物疏】陸璣所釋有條有梅,自是枏木似豫章者。豫章,大樹可以爲棺舟者也。和羹之梅,籩實之乾䕩,似杏實酢者也。
又【爾雅·釋木】時,英梅。【註】雀梅。
又【爾雅·釋木】朹檕梅。【註】狀如梅,子赤色似小柰,可食。
又【埤雅】江、湘、兩浙四五月閒梅欲黃落,則水潤土溽,蒸鬱成雨,謂之梅雨。【四時纂要】閩人以立夏後逢庚入梅,芒種後逢壬出梅。
又楊梅,果名。【越郡志】會稽楊梅爲天下之奇。
又梅梅,猶昧昧,居喪之容也。【禮·玉藻】視容瞿瞿梅梅。
又州名,屬廣東。【南宋·地理志】改敬州爲梅州。
又姓。【廣韻】出汝南。漢梅福、梅鋗。
又【集韻】毋罪切,音浼。亦姓也。槑字原从二杲作。
又𣕱。
枏也。可食。从木每聲。楳,或从某。莫桮切
(梅)枏也。可食。從木。每聲。莫桮切。古音在一部。按釋木曰。梅、枏也。毛詩秦風、陳風傳皆曰。梅、枏也。與爾雅同。但爾雅、毛傳皆謂楩枏之枏。毛公於召南摽有梅、曹風其子在梅、小雅四月侯栗侯梅、無傳。而秦、陳乃訓爲枏。此以見召南等之梅與秦、陳之梅判然二物。召南之梅今之酸果也。秦陳之梅今之楠樹也。楠樹見於爾雅者也。酸果之梅不見於爾雅者也。樊光釋爾雅曰。荆州曰梅。楊州曰枏。益州曰赤楩。孫炎釋爾雅曰。荆州曰梅。楊州曰枏。陸機疏草木曰。梅樹皮葉似豫樟。皆謂楠樹也。枏亦名梅。後世取梅爲酸果之名。而梅之本義廢矣。郭釋爾雅乃云似杏、實酢。篇、韵襲之。轉謂酸果有枏名。此誤之甚者也。然則許以枏梅二篆廁諸果之閒。又云可食。豈非始誤與。曰此淺人所改竄也。如許謂梅、酸果。其立文當先梅篆、云酸果也。次枏篆、云梅也。棃杏李桃等不云可食。何必獨云可食哉。許意某爲酸果正字。故某篆解云酸果也。從木從甘。其字當本廁
𣐈下杏上。而枏梅二篆當本廁諸木名之閒。淺人易其處。又增竄其文耳。以許書律羣經。則凡酸果之字作梅、皆假借也。凡某人之字作某、亦皆假借也。假借行而本義廢。固不可勝數矣。
(楳)或从某。某聲。召南釋文曰。韓詩作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