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本義:古代用犛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飾竿頭的旗子)
(2) 同本義 [banner]
旌,遊車載旌析羽。——《說文》
位所謂緌有虞氏旌也。——《禮記·明堂位》
建旌提鼓。——《國語·吳語》
(3) 又如:旌旄(古代用犛牛尾與羽毛裝飾的軍旗,或代指各種旗幟);旌羽(旌旗。因有羽飾,故稱)
(4) 古代旗的總稱[flag]
旌蔽日兮敵若雲。——《楚辭·九歌·國殤》
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資治通鑑》
(5) 又如:旌旃(泛指旗幟);旌幡(泛指旗幟);旌幟(旗幟);旌幢(旗幡);旌頭(旗杆頂端的矛頭)
(6) 旌節,古代使者所持的節[tally]
王婆道:“眼望旌節至,耳聽到消息。”——《金瓶梅》
詞性變化
〈動〉
(1) 表彰 [cite;honor;commend]
旌其所爲。——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又如:旌書(表彰的文書);旌善(表彰善人善事);旌表節烈(表彰節婦烈女);旌典(朝廷表彰的恩典)
(3) 識別[distinguish]
誠應寵賞,以旌其美。——曹操《表論田疇功》
(4) 又如:旌別(識別;區別)
(5) 發揮[bring into play]。如:旌智(發揮智慧)
(6) 表識;表明[state clearly;indicate]。如:旌信(表明誠意)
常用詞組
旌 國語辭典
一種旗杆上裝飾著五彩羽毛的旗子。《說文解字·㫃部》:「旌,游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禮記·曲禮上》:「武車綏旌,德車結旌。」唐·杜甫〈哀江頭〉詩:「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
尊稱他人的行蹤。如:「文旌」、「行旌」。
表示、說明。《左傳·定公元年》:「生不能事,死又離之,以自旌也。」《文選·張衡·思玄賦》:「旌性行以製珮兮,佩夜光與瓊枝。」
表揚、表彰。《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
【唐韻】【正韻】子盈切【集韻】【韻會】咨盈切,𠀤音精。【說文】析羽注旄首,所以進士卒。【爾雅·釋天】註旄首曰旌。【註】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又】旌旂。【疏】旌旂者,凡旗之名雖異,旌旂爲之總稱。【廣雅】天子旌高九仞,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釋名】旌,精也。有精光也。【詩·鄘風】孑孑干旌。【周禮·春官·司常】析羽爲旌。【又】斿車載旌。
又【周禮·天官·掌舍】爲帷宮設旌門。【註】樹旌以表門。
又【周禮·地官·掌節】道路用旌節。【註】今使者所擁節是也。
又【禮·曲禮】武車綏旌,德車結旌。【註】武車尚威武,故舒散若花。德美在內,故纏旌於竿。
又【書·畢命】旌別淑慝。【傳】言當識別頑民之善惡。【疏】旌旗所以表識貴賤,故傳以旌爲識。
又【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註】旌,章也。
又【周語】故爲車服以旌之。【註】旌,表也。
又【後漢·胡廣傳】德以旌賢。【註】旌,明也。
游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从㫃生聲。子盈切
(旌)游車載旌。司常職文。注云。游車木路也。王以田以鄙。析羽注旄首也。司常職曰。析羽爲旌。爾雅釋天曰。注旄首曰旌。李巡注爾雅曰。以氂牛尾著旌首。郭云。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鄭注周禮云。全羽、析羽皆五采。繫之於旞旌之上。所謂注旄於干首也。周禮舉羽以晐旄。爾雅舉旄以晐羽。許、鄭則兼舉之。合周禮、爾雅以立文。鄭云。明堂位曰。夏后氏之緌。緌以旄牛尾爲之。綴於橦上。所謂注旄於干首者。葢夏后氏但用旄牛尾。周人加用析羽。夏時徒緌不旒。周人則注羽旄而仍有縿旒。先有旄首而後有析羽注之。故許云析羽注旄首。孫炎云。析五采羽注旄上也。孫、郭皆云。其下亦有旒縿。庸風。孑孑干旄。傳云。孑孑、干旄之皃。注旄於干首。大夫之旃也。此可證大常旂旃
𣃦旗旟旐七者。皆得注羽旄於首矣。左傳言晉人假羽旌於鄭。言范宣子假羽旌於齊。則在春秋時諸侯少有此者。所㠯精進士卒也。精旌曡韵。釋名曰。旌、精也。有精光也。引伸爲凡表異之偁。从㫃。生聲。子盈切。十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