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应身

拼音 yìng shēn

注音 ㄧㄥˋ ㄕㄣ

应身 詞語解釋

解釋
  • 佛教語。指佛、菩薩為度化眾生,隨宜顯現各種形象不同的化身。
  • © 漢典

    应身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應身

  • 梵語nirma^n!a-ka^ya。又稱應佛、應身佛、應化身、應化法身。即佛爲教化衆生,應衆生之根機而變化顯現之身。有數種分類:(一)二身之一。爲‘真身’之對稱。大乘義章卷十九分佛身爲真身、應身二種,而以隨化所現之身,稱爲應身,其形有?所在,故生彼此之別,諸根相好各有分限。故知此處乃統稱應、化二身爲應身。[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參閱‘二身’199) (二)三身之一。(一)法、報二身之對稱。同於變化身。大乘同性經卷下分佛身爲報身、應身、真身三種,而以穢土成佛、當成佛、兜率以下,乃至住持一切正、像、末法所顯現者,皆稱爲應身。此外,如攝大乘論(魏譯)捲上以之與真身、報身共爲三身,十地經論卷三以之與報身佛、法身佛共爲三身佛。另天台宗於藏、通、別、圓之化法四教謂有能說之教主,乃立四佛。其中藏教之教主稱劣應身,現丈六卑小之身,住於凡聖同居土;通教之教主稱勝應身,又作帶劣勝應身,乃丈六之佛,具神通變現自在,住於方便有餘土。(二)法、化二身之對稱。即指八相成道之佛,此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隨機化現,忽有忽無。(三)法、化二身之對稱。指爲十地菩薩說法之佛身。[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樑譯攝大乘論捲上、觀經疏玄義分(善導)] (三)四身之一。法、報、化三身之對稱。即爲地前諸菩薩而現之佛身,此佛身系依定力而現起者,故不攝於五趣。[合部金光明經卷一]
  •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映身
      2. 影身
      3. 映身
      4. 营身
      5. 影神
      6. 缨绅
      7. 迎神
      8. 映暧
      9. 硬帮
      10. 映火
      11. 硬蹦蹦
      12. 應准
      13. 硬頁岩
      14. 儵眒
      15. 重深
      16. 党参
      17. 拖绅
      18. 和珅
      19. 杂糁
    相關詞語
      1. 应见
      2. 应付自如
      3. 应行
      4. 应心
      5. 应敌
      6. 应真
      7. 连锁反应
      8. 一呼百应
      9. 和应
      10. 逞应
      11. 取应
      12. 鸣鹤之应
      13. 身源
      14. 身塔
      15. 身图
      16. 身无长处
      17. 身价十倍
      18. 身名俱泰
      19. 水云身
      20. 公尔忘身
      21. 童身
      22. 卑身
      23. 措身
      24. 奋不顾身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