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tóng

dòng

ㄊㄨㄥˊ

ㄉㄨㄥˋ

部首 山

部外 6

總筆畫 9

峝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區 U+5CD2

左右結構

252251251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mmgk

ubmr

llld

27720

拼音 tóng dòng

注音 ㄊㄨㄥˊ ㄉㄨㄥˋ

部首 山 部外 6總筆劃 9

基本區 5CD2筆順 252251251

標

峒 基本解釋

● 峒

tóng ㄊㄨㄥˊ《廣韻》徒紅切,平東定。


  1. 〔崆峒〕①山勢幽深。常作「崆峒」。《集韻·送韻》:「崆,崆峒,山深皃。」 ②指洞中水流發出的響聲。《徐霞客遊記·粤西遊日記二》:「山下有水穴東北向,瀦水甚滿,而内聲崆峒。」 ③崆峒山名。指位於甘肅、河南、江西、四川等多地的山名,又作「空同」「空桐」。《山海經·海内東經》:「温水出崆峒山,在臨汾南。」 ④崆峒島名。指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芝罘區東北的島嶼。

● 峒

dòng ㄉㄨㄥˋ《廣韻》徒弄切,去送定。


  1. 山洞。《集韻·送韻》:「峒,山穴。通作洞。」
  2. 山峰參差。《集韻·送韻》:「峒,山嵾嵳不齊。」
  3. 山嶺。《玉篇·山部》:「峒,山。」
  4. 少數民族聚居地。舊時對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如苗族、侗族、壯族)聚居地的泛稱。《宋史·高宗紀》:「詔江西、閩、廣、荆、湖諸路團教峒丁、槍杖手。」
  5. 宋代以後對西南地區某些州縣以下的行政單位稱呼。《宋史·蠻夷傳三·撫水州》:「平州初隸融州,亦羈縻州峒也。」
  6. 解放前海南島黎族以固定地區為基礎的政治組織,黎語稱「貢」。

英語 mountain in Gansu province

法語 grotte,caverne

【漢典】

峒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峒 dòng

名

(1) 山洞(多用於地名) [cave]。如:峒室(礦井巷道)

(2) 舊時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sou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如:苗族的苗峒、侗族的十峒、壯族的黃峒等。後來逐漸演變成今侗族。如:峒丁(峒人;峒兵);峒戶(峒人人家)

(3) 另見 tóng

基本詞義


◎ 峒 tóng

(1) ——見「崆峒」( Kōngtóng):山名,在甘肅。又島名,在山東

(2) 另見 dòng

【漢典】

峒 國語辭典

峒ㄊㄨㄥˊtóng
  1. 參見「崆峒山 」條。

峒ㄉㄨㄥˋdòng
名
  1. 早期海南島黎族政治組織的名稱。各峒以山嶺、河流為界,有固定的地域。如:「峒長」。

  2. 地名用字:➊ ​ 苗、傜、僮、侗等民族的聚居區域。分布在廣西、貴州等部分山區。如「苗峒」、「黃峒」。➋ ​ 山洞。如:「峒中」、「吉峒坪」。

【漢典】
【寅集中】【山】 峒·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6

峒 《康熙字典》

【寅集中】【山】 峒·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6

【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崆峒,山名。本作空桐。【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註】戴猶値也。一作空同。【莊子·司馬彪註】空同,當北斗下山也。【前漢·武帝紀】踰隴登空同,今作崆峒。【唐書·地理志】崆峒在岷州溢洛縣。【史記註】在隴右。【雍州錄】在原州高平縣,卽筓頭山,涇水發源,今平凉府西,卽崆峒山。有廣成子宮。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弄切,音洞。山一穴也。一曰嵾嵳不齊也。

又【五音集韻】在孔切,音董。山穴。通作洞。

又叶徒黃切,音唐。【道藏歌】綠蓋協晨霞,靑軿擲空峒。右揖東林帝,上朝太虛皇。

【漢典】

峒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ʰuŋ˧˥; tuŋ˥˧ 唐代读音 dhung韩语罗马 TONG现代韩语 동

客家话 [梅县腔] tung2 [海陆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tung4 [宝安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粤语 dung6 tung4

近代音 透母 東鍾韻 平聲陽 同小空;中古音 定母 東韻 平聲 同小韻 徒紅切 一等 合口;定母 送韻 去聲 洞小韻 徒弄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東部 ;王力系统:定母 東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漢典】

峒 字源字形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CHN
TPE
HKG
JPN
異體字
峝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晍(tong2)
    2. 穜(tong2)
    3. 犝(tong2)
    4. 茼(tong2)
    5. 鉖(tong2)
    6. 橦(tong2)
    7. 桐(tong2)
    8. 秱(tong2)
    9. 膧(tong2)
    10. 彤(tong2)
    11. 氃(tong2)
    12. 鲖(tong2)
    13. 凍(dong4)
    14. 硐(dong4)
    15. 恫(dong4)
    16. 迵(dong4)
    17. 㜱(dong4)
    18. 烔(dong4)
    19. 狪(dong4)
    20. 衕(dong4)
    21. 娻(dong4)
    22. 䅍(dong4)
    23. 動(dong4)
    24. 动(dong4)
同部首
    1. 岏
    2. 峇
    3. 嶿
    4. 岿
    5. 嶗
    6. 崭
    7. 峩
    8. 崔
    9. 岎
    10. 㟩
    11. 岷
    12. 屵
同筆畫
    1. 洙
    2. 珏
    3. 垓
    4. 瓳
    5. 炶
    6. 咦
    7. 旀
    8. 挻
    9. 䎠
    10. 虿
    11. 羍
    12. 玻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