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1) (會意。從山,從枝省,支亦聲。本義:古地名。陝西岐山縣。又山名)
(2) 岐山 [Qishan mountains]。因山有兩枝,故名。岐山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上古稱“岐”
王用享於岐山。——《易·升》
(3) 又如:岐陽(岐山的南邊;舊縣名);岐周(西周。周初立國於岐山,所以稱岐周)
(4) 同“歧”。物的分支或事有分歧 [branch]
即歧趾而臚情。——張衡《思玄賦》
(5) 又如:岐路(岔路);三岐路口;岐首(兩個頭);岐旁(岔路,兩通的道路);岐路人(宋代稱民間賣藝的人。也作岐路或路岐人)
詞性變化
〈形〉
通“崎”。崎嶇 [be rugged and rough]
汝陰太守 曹武,思所以獲免,陰蒙避迴,岐嶇自列。—— 陸機《謝平原內史表》
〈動〉
通“企”。踮起腳跟 [stand on tiptoe]
誕實匍匐,克岐克嶷。——《詩·大雅·生民》
岐 國語辭典
參見「岐山 」條。
事物的分支。《後漢書·卷三一·張堪傳》:「桑無附枝,麥穗兩岐。」通「歧」。
姓。如晉代有岐盛。
分岔的。《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此愚人之所大惑,而聖人之所加慮也,故墨子見岐道而哭之。」通「歧」。
〔古文〕𨙾㟚【廣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
𠀤音跂。【說文】山名。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始居此。【詩·大雅】率西水滸,至于岐下。【一統志】山有兩岐,故名。【六書故】一在今鳳翔府岐山縣,禹貢導岍及岐,是也。
又山海經,岐山,狐岐之山,在今汾州介休縣,勝水出焉,東北會於汾,禹貢治梁及岐,是也。
又州名。本雍州地,後爲秦都,漢爲扶風郡,元魏置岐州,唐改鳳翔府,號西京。
又路岐也。【釋名】物兩爲岐,在邊爲旁。【爾雅·釋宮】二達謂之岐旁。【註】道旁出也。【列子·說符篇】亡羊者曰:岐之中又有岐,不知所之,所以返也。
又峻也。【詩·大雅】克岐克嶷。【朱傳】岐嶷,峻茂之貌。
又姓。【正字通】黃帝臣岐伯,唐岐靈岳。◎按《集韻》翹移切,音祁。周文王所封地。
又常支切,音坻。山名。
又渠羈切,音奇。地名。
又章移切,音支。分也。與諸家音切相齟齬。今不从。 【集韻】本作𨙸。【韻會】或作歧。
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从邑支聲。
岐,
𨙸或从山支聲。因岐山以名之也。
㟚,古文
𨙸从枝从山。巨支切
(
𨙸)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經典有岐無
𨙸。惟漢地理志曰。大王徙
𨙸。文王作酆。匈奴傳曰。秦襄公伐戎至
𨙸。師古曰。
𨙸古岐字。岐專行而
𨙸廢矣。許所見豳岐作
𨙸。猶所見薊作
𨜒也。地理志曰。右扶風美陽、禹貢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大王所邑。魯頌箋曰。大王自 豳徙居岐山之陽。按此云文王所封。要其終而言。皇矣詩曰。度其鮮原。居岐之陽。箋云。乃始謀居善原廣平之地。亦在岐山之南也。文王自
𨙸遷酆。非文王始國
𨙸也。下云酆、周文王所都。則此當云大王矣。戴先生曰。美陽今爲陜西鳳翔府岐山、扶風二縣。漢志。美陽。岐山在西北。今岐山縣東七十里岐山是。从邑。支聲。巨支切。十五部。
(岐)
𨙸或从山。支聲。因岐山㠯名之也。
𨙸或者、岐之或字。謂岐卽
𨙸邑之或體也。又云因岐山㠯名之。則又
𨙸邑岐山畫爲二字矣。考岐山見於夏書、雅、頌、漢志。
𨙸邑因岐山以名。
𨙸邑可作岐。岐山不可作
𨙸。薛綜注西京賦引說文。岐山在長安西美陽縣畍。山有兩岐。因以名焉。此說文山部原文也。山有兩岐、當作山有兩枝。山有兩枝、故名曰岐山。疑後人移入於此而刪改之。學者讀此可以刪邑部之岐專入山部矣。○按漢書地理志曰大王徙
𨙸。曰襄公將兵救周有功。賜受
𨙸酆之地。郊祀志曰大王建國於
𨙸梁。匈奴傳曰秦襄公伐戎至
𨙸。皆作
𨙸。
𨙸周字也。而岐山字地理志皆作岐。是可證
𨙸岐之別。
(㟚)古文
𨙸。从枝。从山。古文
𨙸當作古文岐。此亦淺人改山部之文入此部耳。亦當刪此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