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奏议

拼音 zòu yì

注音 ㄗㄡˋ ㄧˋ

奏议 詞語解釋

解釋

◎ 奏議 zòuyì

(1) [memorialize the emperor]∶臣子向帝王上書陳述事情,議論是非

(2) [memorial to the throne]∶奏章

-----------------
國語辭典
奏議zòu yìㄗㄡˋ ㄧˋ
  1. 古代臣子因事向君王陳奏,並條列其是非,稱為「奏議」。唐.韓愈〈唐故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在禮部奏議詳雅,省中伏其能。」

  2. 古代臣子向君王進奏的章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也稱為「奏章」、「奏疏」。

© 漢典

奏议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奏議

  • 臣子向皇帝上書言事,條議是非的文字的統稱。包括《文心雕龍》中的“章表”、“奏啓”、“議對”這三類。據劉勰的說法,“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可見在較古的時候,章、表、奏、議四者還是有區別的,後來這種區別就逐漸消失了。章體文字久已失傳,表體文字大量可見,其內容比較廣泛。奏啓即奏,奏是進的意思,臣下言事稱奏事。《文章辨體序說》: “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奏事的文章戰國時稱上書,如李斯《上秦始皇書》。漢朝稱上書或上疏、奏書。疏的本義是條陳,即逐條陳說。如司馬相如《上疏諫獵》、枚乘《奏書諫吳王濞》。議對即議政、對策的文章。對策,簡稱策。《文心雕龍·議對》篇說:“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應舉時由皇帝出題目,題目寫在簡上,故叫策問;應舉者按題陳述自己的意見,故叫對策。漢代晁錯、董仲舒等都以對策著名。此外還有封事,也稱封章,這是一種祕密的奏議,進奏時加以密封,以防泄漏。書說(shuì) 包括書和說。書指一般的書信,如司馬遷《報任安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等。說一般是指遊士的遊說之辭。如蘇代《說齊不爲帝》,范雎《說秦昭王》。明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其(袁可立)奏議剴切有當,帝心似陸,宣公至若決策,擊賊蹙之遠徙,則裴晉公淮蔡之斷也!”
  •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诹议
      2. 陬邑
      3. 走役
      4. 鄹邑
      5. 走移
      6. 走逸
      7. 揍扁
      8. 揍人
      9. 揍掇
      10. 戴翼
      11. 湮佚
      12. 华裔
      13. 呜悒
      14. 护翼
      15. 鼓栧
    相關詞語
      1. 奏笺
      2. 奏正
      3. 奏绩
      4. 奏名
      5. 奏讦
      6. 奏状
      7. 二重奏
      8. 论奏
      9. 鸾鸣凤奏
      10. 独奏
      11. 宫奏
      12. 烦奏
      13. 议叙
      14. 议状
      15. 议体
      16. 议和
      17. 议革
      18. 议谥
      19. 交议
      20. 辩议
      21. 德黑兰会议
      22. 倡议
      23. 附议
      24. 识议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