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嗟來之食
◎ 嗟來之食 jiēláizhīshí
[a handout] 春秋時齊國發生饑荒,有人在路上施捨飲食,對一個飢餓的人說“嗟,來食”,飢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終於不食而死(見於《禮記·檀弓》)。後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列女傳》
-----------------
國語辭典不敬之食。春秋時,齊國饑荒,黔敖於路旁設食施予窮人,因態度不佳而遭拒絕。典出《禮記.檀弓下》。後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唐.楊烱〈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軍井未建,如臨盜水之源,軍灶未炊,似對嗟來之食。」《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個激切行徑,所以寧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也作「嗟來食」。
德語 verächtlich zugeworfenes Almosen (V, Sprichw)
法語 pitance distribuée avec mépris
© 漢典
嗟来之食 成語解釋
嗟來之食
【解釋】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出處】《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示例】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五回
【近義詞】盜泉之水、殘羹冷炙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 漢典
嗟来之食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嗟來之食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