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 基本解釋
啞 國語辭典
人或動物因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喪失語言的功能。如:「聾啞」。《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豫讓傳》:「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
發音枯竭。如:「嗓子喊啞了。」
形容聲音枯澀、低沉不圓潤。如:「沙啞」、「說了一整天,聲音有點嘶啞。」
不說話、沒聲音的。如:「啞鈴」、「啞劇」。
參見「啞啞」(二)條。
形容烏鴉之類的叫聲。《廣韻·去聲·禡韻》:「啞啞,鳥聲。」《淮南子·原道》:「故夫烏之啞啞,鵲之唶唶,豈嘗為寒暑燥溼變其聲哉。」唐·李白〈烏夜啼〉詩:「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形容小兒學說話的聲音。《集韻·平聲·麻韻》:「啞,啞嘔,小兒學言。」
語助詞。《西遊記·第二一回》:「我爺啞!好大蚊子!一口就叮了一個大疙疸!」同「呀 」。
【廣韻】烏格切【集韻】乙格切【韻會】【正韻】乙革切,𠀤音
𩚬。【說文】笑也。【易·震卦】笑言啞啞。【疏】啞啞,笑語之聲也。【揚子·法言】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集韻】或作䛩。
又【集韻】乙却切,音約。義同。
又【集韻】【類篇】𠀤遏鄂切,音惡。義同。【易林】鳧雁啞啞,以水爲宅,雌雄相和,心志娛樂。宅,達各切。
又【廣韻】烏下切【集韻】【正韻】倚下切【韻會】幺下切,𠀤雅上聲。【玉篇】不言也。【集韻】瘖也。【戰國策】豫讓吞炭爲啞,變其音。【廣韻】同瘂
𤺘。
又【集韻】【正韻】於加切【韻會】幺加切,𠀤音鴉。【集韻】啞嘔,小兒學言。
又【淮南子·原道訓】烏之啞啞。【前漢·王吉射烏辭】烏烏啞啞。
又【集韻】衣駕切,音亞。聲也。【韓非子·難一篇】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又【集韻】一曰鳥聲。瘖字原从疒从奢。
啞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jɑ˨˩˦; jɑ˥ 唐代读音 qà日语读音 OSHI韩语罗马 A现代韩语 아
客家话 [梅县腔] a3 e3 [陆丰腔] a1 [客英字典] a3 [宝安腔] a3 | a1 [客语拼音字汇] a3 [台湾四县腔] a3 a1 [海陆腔] a3 a1 [东莞腔] a3粤语 aa1 aa2 ak1潮州话 ê2 , ê1
近代音 中古音 影母 禡韻 去聲 亞小韻 衣嫁切 二等 開口;影母 陌韻 入聲 啞小韻 烏格切 二等 開口;影母 麥韻 入聲 戹小韻 於革切 二等 開口;影母 馬韻 上聲 啞小韻 烏下切 二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模部 ;影母 模部 ;影母 模部 ;影母 鐸部 ;王力系统:影母 魚部 ;影母 魚部 ;影母 魚部 ;影母 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