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司馬相如(西元前179年~西元前118年),字長卿,一說蜀郡成都人,一說巴郡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人(詳見「人物爭議」部分)。「漢賦四大家」之一,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被譽為「賦聖」、「辭宗」。
少名犬子,後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景帝時,以貲為郎,為武騎常侍,非其所好。後病免,客游梁。善辭賦,作《子虛賦》。及梁孝王卒,歸家,貧無以自業,往依臨邛令王吉。臨邛富人卓王孫女卓文君慕相如之才,與之私奔。乃於臨邛買酒舍,令文君當壚賣酒,身與庸保雜作。卓王孫乃分與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夫婦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武帝讀《子虛賦》,大為讚賞,遂召之。作天子游獵之賦,得任為郎。數歲,拜中郎將,奉使巴蜀,略定西南夷,邛、莋、冉、駹、斯榆之君皆請內附,邊關日益開廣。又通靈山道,作孫水橋,以通邛、莋。後拜孝文園令,旋病免。所著賦尚有《大人賦》等。原集已佚,明人輯有《司馬文園集》。
人物爭議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漢書》亦沿襲此說,故世人多以此論定司馬相如是成都人。但也有蓬安人一說,如清代王培荀在《聽雨樓隨筆》中主張:「人皆以相如為成都人,實今之蓬州人。後遷成都,又居臨邛,三處皆有琴台。蓬州,隋之相如縣,以相如所居之地而名。明初乃省入蓬州。其故宅在州南,琴台在宅右,傍嘉陵江。」蓬州即今蓬安縣,古稱相如縣,在漢代其境域絕大部分屬於安漢縣。其始建縣時的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蓬安縣利溪鎮之兩河塘。據《舊唐書》《太平寰宇記》等典籍記載,相如縣有「相如坪」「琴台」「長卿裡」「慕藺山」「洗墨池」等遺址。支持「蓬安說」的學者相關論文彙編為《相如故裡在蓬安》一書,但也有人認為「蓬安說」只能證明司馬相如於相如縣置有別宅,但司馬相如是否原是蓬州人,後遷成都,此事證據並不充分,尚待考證。 《史記》等提出的「成都論」不應輕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