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右衽
右衽(yòu rèn)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爲漢族的象徵符號之一。與之相反,中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一帶的右衽,稱爲左衽。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爲蠻夷那樣,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頭髮。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右衽並非漢字文化圈獨有,一些非漢字文化圈的民族,例如藏人、蒙古人、不丹人,在歷史上以至流傳至今的傳統服裝亦有交領右衽。例如現任不丹國王穿著傳統服飾會見公衆照片中見到其服裝爲交領右衽。而如今流傳之成吉思汗及以後各元代皇帝畫像,其衣著打扮爲傳統服飾,但皆爲交領右衽。而在西亞蒙古人建立的伊兒汗國,丞相拉施德主編的《史集》中插圖,顯著反映當時蒙古人都是交領右衽的。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