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口血未乾
◎ 口血未乾 kǒuxuè-wèigān
[before the blood of the oath is dry—breaking an oath which is just made] 古代會盟時必歃血,因以指新近結盟
口血未乾而背之。——《左傳》
-----------------
國語辭典語出《左傳.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比喻立誓不久就背棄盟約。《國語.吳語二》:「以盟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宋史.卷三八三.辛次膺傳》:「宣和海上之約、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乾,兵隨其後。今日之事當識其詐。」近言猶在耳反一言為定
© 漢典
口血未乾 成語解釋
【解釋】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出處】《左傳·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
【示例】~,宋人背盟,寡人伐之。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
【近義詞】屍骨未寒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訂盟約不久就毀約
© 漢典
口血未乾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口血未乾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