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發揚蹈厲
1.亦作"發揚蹈勵"。亦作"發揚踔厲"。 2.本指舞蹈時動作的威武。《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大(太)公之志也。"孔穎達疏:"言武樂之舞,發揚蹈厲象大公威武鷹揚之志也。"《史記.樂書》:"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張守節正義:"發,初也。揚,舉袂也。蹈,頓足蹋地。厲,顏色勃然如戰色也。"《隋書.音樂志下》:"發揚蹈厲,威而不殘也。"後用以形容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
國語辭典意氣風發,精神奮勇的樣子。《史記.卷二四.樂書》:「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唐.張守節.正義:「發,初也。揚,舉袂也。蹈,頓足蹋地。厲,顏色勃然如戰色也。」唐.權德輿〈故上柱國咸寧郡王贈太師忠武渾公神道碑.序〉:「凡王師之所以剋獲都邑,元老之所以發揚蹈厲,公必居其先偏,而當其勍劇。」也作「發揚踔厲」。
© 漢典
发扬蹈厉 成語解釋
發揚蹈厲
【解釋】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徵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後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出處】《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
【示例】優遊國域決行藏,攪海翻江驚天地。~,功名萬里。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五十五回
【近義詞】意氣風發
【反義詞】無精打采、委靡不振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漢典
发扬蹈厉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發揚蹈厲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