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动机论

拼音 dòng jī lùn

注音 ㄉㄨㄙˋ ㄐㄧ ㄌㄨㄣˋ

动机论 詞語解釋

解釋
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願望來確定行爲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爲人的行爲善惡取決於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爲所產生的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爲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係,是片面的。參見“動機與效果”。
© 漢典

动机论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動機論

  • 動機論,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願望來確定行爲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動機論認爲人的行爲善惡取決於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爲所產生的效果無關;人的道德義務源於先驗的善良意志,是善良意志發出的命令即所謂的“道德律令”,道德評價的標準是根據人的行爲的動機、意向、行爲所遵循的規則等道德的因素,而不去考慮行爲結果對人對己的利與害。判斷或評價行爲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係,是片面的。 動機論的代表人物有康德、布拉德雷、儒家以及基督教倫理學家。
  • 動機論亦稱“意向論”。是一種片面強調動機的道德評價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爲人的行爲善惡取決於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爲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爲的善惡只需看動機,不必看效果。在中國,儒家倫理具有明顯的動機論傾向。孟子主張“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則明確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認爲人的行爲善惡,主要看他是否出於“道”、“理”動機,而不在於功利效果。
  •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冻干
      2. 洞穴
      3. 栋宇
      4. 洞光
      5. 硐砂
      6. 洞章
      7. 灵宪
      8. 咨論
      9. 夸論
      10. 却論
    相關詞語
      1. 动物学
      2. 动身
      3. 动荡不定
      4. 动用
      5. 动化
      6. 动肝火
      7. 蠕动
      8. 矜动
      9. 簸动
      10. 麋沸蚁动
      11. 飐动
      12. 喧动
      13. 论情
      14. 论政
      15. 论理
      16. 论题
      17. 论材
      18. 论吐
      19. 定命论
      20. 格杀无论
      21. 质论
      22. 机械论
      23. 舆论
      24. 世论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