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八识

拼音 bā shí

注音 ㄅㄚ ㄕˊ

八识 詞語解釋

解釋
  • 佛教法相宗術語。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亦名六根。末那為第七識,意謂執持我見。阿賴耶為第八識,意為藏,謂能藏一切法,即所謂神識、性靈,合稱八識。
  • -----------------
    國語辭典
    八識bā shìㄅㄚ ㄕˋ
    1.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主張能認識外境或心境的八種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意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並起外,並能對心境起認識作用。末那識是構成執著的心理源頭。阿賴耶識主要功能是貯存過去所造的業力。八識一方面是生起認識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變現一切現象的主體。《成唯識論.卷二》:「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

    © 漢典

    八识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八識

  •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爲前六識,第七識爲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爲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爲識?所謂識:識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爲識也。」《入楞伽經》卷8:「所謂八識,何等爲八?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三者意識,四者眼識,五者耳識,六者鼻識,七者舌識,八者身識。」
  • 世尊說人人皆有八識心王,不少亦不過於八識(除殘障人士),然前六識爲生滅而不能常住之緣起性空法,第七識則爲諸阿羅漢舍壽時所必滅除之意根,皆是可滅之法;唯獨第八識如來藏心體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塵、六識之心體,再借六根、六塵、六識輾轉出生了萬法;推尋五陰與萬法之根源,實即第八識如來藏,故說第八識才是法界萬法之實相心體。《華嚴經》又說:證得阿賴耶識心體的人,即是證得本覺智的聖者。世尊開、示、悟、入如來藏妙理,是佛法迥異於世間宗教的精髓所在,六識論否定第七、八二識,則失去佛法本質。佛法是義學,菩薩五十二階位皆可實證和現觀。諸大菩薩秉承世尊聖教,《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中論》、《百法明門論》闡述的皆是八識正理,《成唯識論》論中以七轉識來指稱其它七識。又唯恐世人迷惑於六識,玄奘大師以地上菩薩的深妙智慧造《八識規矩頌》,將八識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四類概括成頌,以利益後世廣大佛弟子。
  • © 漢典

    【載入評論 】

    近同音
      1. 八师
      2. 八世
      3. 八使
      4. 八士
      5. 霸史
      6. 霸世
      7. 巴望
      8. 巴丘
      9. 巴戟
      10. 芭蕉芋
      11. 巴勒斯坦
      12. 笆筐
      13. 婆娑石
      14. 顿时
      15. 玄水石
      16. 不识时
      17. 井渫莫食
      18. 功实
    相關詞語
      1. 八抬轿
      2. 八达杏
      3. 八裴
      4. 八斗才高
      5. 八带鱼
      6. 八要
      7. 亡八
      8. 横七竖八
      9. 嘎七马八
      10. 十七八
      11. 七八
      12. 胡七乱八
      13. 识理
      14. 识得
      15. 识才
      16. 识耍
      17. 识微见远
      18. 识鉴
      19. 疑识
      20. 亲识
      21. 物识
      22. 谙识
      23. 博闻多识
      24. 气识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