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象形。《說文》本作“氣”,借雲氣字表示乞求義。本義:向人求討)
(2) 同本義 [beg;go begging]
乞,謂行匄也。——《蒼頡篇》
鄭伯乞盟。——《春秋·僖公八年》
乞者,處其所而請與也。——《穀梁傳》
操瓢而乞者。——《莊子·盜跖》
乞食於野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以錢幣乞之。——宋· 王安石《傷仲永》
乞爲囚虜之不暇。——宋· 蘇軾《教戰守策》
瑞亦屢疏乞休。——《明史》
(3) 又如:乞化(乞討;化緣);乞言(求取可行的善言);乞鄰(向鄰人求取);乞糧(求人濟助糧食);乞活(到有糧之地就食求生);乞募(求募);乞麾(求住地方長官);乞靈(求助於神靈或某種神威);乞請(乞討)
(4) 引申爲請求,希望 [ask;request;hope]
乞,求也。——《廣韻》
宋公使來乞師,公辭之。——《左傳·隱公四年》
(5) 又如:乞匄(乞求);乞免(求人赦免;自請免官);乞師(求人出兵相助);乞鞫(請求複審);乞念(乞求考慮);乞哀(乞求憐憫、饒恕);乞和(求和);乞命(請求寬宥生命)
(6) 被;叫 [be+…-ed]
那和尚猛可地乞他摔住。——《清平山堂話本》
乞那婆子纏不過,便道:“你放了手,我去便了。”——《水滸傳》
詞性變化
〈名〉
(1) 乞丐 [beggar]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餘疑其爲女乞而問曰:“爾有丈夫乎?”乞微笑。——袁宏道《山居小話》
(2) 又如:乞儉(乞丐)
(3) 姓
常用詞組
乞 國語辭典
求、討取。如:「乞巧」、「乞討」、「搖尾乞憐」。《論語·公冶長》:「乞諸其鄰而與之。」《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豫讓傳》:「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
引申為希冀、盼望的意思。《文選·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唐·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之七:「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乞丐,討飯的人。《列子·黃帝》:「自此以後,范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弗敢辱也。」明·袁宏道〈山居小話〉:「余疑其為女乞,而問曰:『爾有丈夫乎?』乞微笑。」
姓。如明代有乞賢。
給與。《集韻·去聲·未韻》:「乞,與也。」《漢書·卷六四上·朱買臣傳》:「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六○首之五八:「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銅買酒迴。」
乞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ɕʰi˨˩˦ 唐代读音 kiət日语读音 KOU KOI韩语罗马 KEL KI现代韩语 걸越南语 khất
客家话 [梅县腔] ket7 [东莞腔] ket7 [客英字典] ket7 kiet7 [台湾四县腔] kiet7 kie3 [沙头角腔] ngiek7 ngiet7 [宝安腔] ket7 [海陆腔] kiet7 kie3 [陆丰腔] ket7 [客语拼音字汇] had5 kiad5粤语 hat1潮州话 keg4 (khurk)【揭阳、潮阳】kig4(khik)
近代音 溪母 齊微韻 入聲作上聲 乞小空;中古音 溪母 迄韻 入聲 乞小韻 去訖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溪母 沒部 ;溪母 沒部 ;王力系统:溪母 物部 ;溪母 物部 ;
乞 字源字形
重定向至「气」。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