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丞相 (官職稱謂)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歷史: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爲出土文物秦國東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這證明相國與丞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而且是同時並存的,而且相國地位高於丞相。秦國的第1個相國是樛遊,後來秦國增設左右丞相作爲相邦的副手,秦朝才正式增加設置了中丞相,漢承秦制,依然設置相國,同時設置丞相作爲相國的副手。西漢也設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爲大司徒,這段時間有300多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置最久的時期。自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這200餘年間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但時間很短。三國和晉南北朝370年間,除蜀和東晉初年、北朝較短時間外,不設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僕射爲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爲左右丞相,元朝於中書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作爲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區別: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