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食

部外 12

總筆畫 21

饜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扩展B U+297B9

上下结构

251125111344344511534

五筆

倉頡

鄭碼

jede

akoiv

kqso

部首 食 部外 0總筆劃 21

統一碼 297B9筆順 251125111344344511534

𩞹 基本解釋

© 漢典
【戌集下】【食】 饜·康熙筆画:23 ·部外筆画:14

饜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𩞹”字頭,請參考“饜”字。)
【戌集下】【食】 饜·康熙筆画:23 ·部外筆画:14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豔切,音厭。【玉篇】飽也,足也。【左傳·襄十六年】以險徼幸者,其求無饜。【孟子】饜酒肉而後反。

又通作厭。【書·洛誥】萬年厭于乃德。【註】厭,飫也。【釋文】厭於豔反,徐於廉反。

又【廣韻】一鹽切【集韻】於鹽切【正韻】衣炎切,𠀤音懕。義同。 【吳棫·韻補】《左傳》序,饜而飫之。《孟子》饜酒肉。或作𤞣。《書·洛誥》註:飽也。亦作懕。通作厭。《周禮·大司徒》註:厭服于十二敎。疏云:謂厭飫服行。

又《賈山傳》好善無饜。無音,《孟子》不奪不饜。《左傳》貪惏無饜。有平去二音。舊韻𤞣饜厭三字訓解不同,許於經傳有明音,卽依本音,如無明音,卽平仄聲通使。毛氏曰:三字訓解不同,謂厭斁、厭禳、厭服、厭厭之類,當隨出處。若訓飽足者,平去聲三字𠀤同,其閒字音獨異,如《孟子》不奪不饜有二音,至饜酒肉、饜足乃獨去音,皆合通押。按本韻三字各出,如厭之爲斁,饜之爲飫,猶曰不同,如𤞣字直是省文,各出誤矣。互詳厭字註。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䬤
    2. 䬩
    3. 䭆
    4. 飯
    5. 䬥
    6. 飼
    7. 䬸
    8. 䭕
    9. 䭁
    10. 䬭
    11. 館
    12. 䭌
同筆畫
    1. 齧
    2. 靀
    3. 驉
    4. 殲
    5. 覽
    6. 䑋
    7. 䭝
    8. 齜
    9. 霻
    10. 髒
    11. 䪃
    12. 矑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