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邑

部外 18

總筆畫 21

𨝸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扩展B U+287E3

左右结构

21253444441251152152

五筆

倉頡

鄭碼

hlqb

ydnl

idyy

部首 邑 部外 18總筆劃 20

統一碼 287E3筆順 21253444441251152152

𨟣 基本解釋

© 漢典
【補遺·酉集】【邑】 𨟣·康熙筆画:25 ·部外筆画:18

𨟣 《康熙字典》

【補遺·酉集】【邑】 𨟣·康熙筆画:25 ·部外筆画:18

【說文】𨝸本字。

© 漢典
【卷六】【邑】

𨝸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𨟣”字頭,請參考“𨝸”字:)
【卷六】【邑】
『說文解字』

國也。齊桓公之所滅。从邑覃聲。徒含切〖注〗臣鉉等曰:今作譚,非是。《說文注義》有譚長,疑後人傳寫之誤。

『說文解字注』

(𨝸)國也。齊桓公之所滅。衞風曰。譚公維私。小雅曰。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讒。譚大夫作大東以告病。左傳莊十年曰。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今濟南府府東南七十里有故譚城。在二志濟南郡之東平陵縣。東平陵故城在今濟南府府東七十五里。从邑。𪉲聲。徒含切。古音在七部。按詩、春秋、公、榖皆作譚。許書又無譚字。葢許所據從邑。齊世家譌作郯。可證司馬所據正作𨝸。𨝸譚古今字也。許書有譚長。不以古字廢今字也。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隈
    2. 陜
    3. 䧍
    4. 阮
    5. 阢
    6. 邼
    7. 阶
    8. 郾
    9. 际
    10. 隴
    11. 䧨
    12. 郞
同筆畫
    1. 鐢
    2. 鐷
    3. 闥
    4. 鐛
    5. 櫹
    6. 孆
    7. 護
    8. 鐃
    9. 譩
    10. 孀
    11. 霱
    12. 黩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