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車

部外 6

總筆畫 13

挾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扩展B U+282F8

左右结构

1251112143134

五筆

倉頡

鄭碼

lguw

jjkt

fkbu

部首 車 部外 6總筆劃 13

統一碼 282F8筆順 1251112143134

𨋸 基本解釋

© 漢典
【卯集中】【手】 挾·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7

挾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𨋸”字頭,請參考“挾”字。)
【卯集中】【手】 挾·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7

【唐韻】【正韻】胡頰切【集韻】【韻會】檄頰切,𠀤音協。【說文】俾持也。【增韻】帶也,掖也。一曰輔也。【詩·大雅】旣挾四鍭。【儀禮·鄕射禮】兼挾乗矢。【註】方持弦矢曰挾。古文作接。【齊語】挾其槍刈耨鎛,以旦莫從事於田野。【註】在掖曰挾。

又【爾雅·釋言】藏也。【前漢·惠帝紀】除挾書律。【註】秦律,敢有挾書者族。

又【廣韻】懷也,護也。【孟子】不挾長,不挾貴。【朱註】挾者,兼有而恃之之稱。

又會也。【晉語】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爲猾。

又【揚子·方言】挾斯,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或器物弊,謂之挾斯。

又【集韻】尸牒切,音蜨。亦持也。【左傳·宣十二年】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又【集韻】訖洽切【正韻】古洽切,𠀤與夾同。亦持也。

又【集韻】【韻會】𠀤子洽切,音啑。

又【集韻】吉協切,音頰。

又作荅切,音匝。義𠀤同。或作抸。

又【集韻】【韻會】𠀤卽協切。與浹通。【詩·大雅】使不挾四方。【傳】挾,達也。【疏】挾者,周匝之義,故爲達。【周禮·天官·大宰】縣治象之灋于象魏,挾日而斂之。【註】從甲至甲謂之挾日,凡十日。【釋文】又作浹。【荀子·禮論篇】方皇周挾。【註】挾讀爲浹。匝也。

又【正韻】卽涉切,音接。義同。

© 漢典
【卷十二】【手】

挾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𨋸”字頭,請參考“挾”字:)
【卷十二】【手】
『說文解字』

俾持也。从手夾聲。胡頰切

『說文解字注』

(挾)俾持也。俾持、謂俾夾而持之也。亦部夾下曰。盜𥨸褱物也。俗謂蔽人俾夾。然則俾持正謂藏匿之持。如今人言懷挾也。孟子挾貴、挾賢、挾長、挾有勳勞、挾故。此皆本義之引申。音胡頰切。若詩禮之挾矢、周禮之挾日。音皆子協反。挾日、干本作帀日。左傳作浹。謂十日徧也。禮注。方持弦矢曰挾。謂矢與弦成十字形也。皆自其交會處言之。古文禮挾皆作接。然則接矢爲本字。挾矢爲叚借字與。从手。夾聲。各本作夾聲。篆體亦从二人。今皆正。从二入。以形聲中有會意也。胡夾切。八部。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輘
    2. 軵
    3. 䡮
    4. 轍
    5. 䡥
    6. 軩
    7. 軭
    8. 䡈
    9. 轡
    10. 䡽
    11. 軕
    12. 輖
同筆畫
    1. 蛼
    2. 㨫
    3. 㝨
    4. 鉀
    5. 尠
    6. 骝
    7. 酨
    8. 稓
    9. 嫇
    10. 蒛
    11. 睛
    12. 毀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