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禾

部外 17

總筆畫 22

和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扩展B U+25909

左右结构

3123434125125125125122

五筆

倉頡

鄭碼

twga

hdomb

mfjl

部首 禾 部外 17總筆劃 22

統一碼 25909筆順 3123434125125125125122

𥤉 基本解釋

© 漢典
【丑集上】【口】 和·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5

和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𥤉”字頭,請參考“和”字。)
【丑集上】【口】 和·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5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𠀤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

又【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又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又【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又【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 漢典
【卷二】【口】

和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𥤉”字頭,請參考“和”字:)
【卷二】【口】
『說文解字』

相譍也。从口禾聲。戶戈切

『說文解字注』

(和)相應也。从口。禾聲。古唱和字不讀去聲。戶戈切。十七部。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䅹
    2. 䅮
    3. 䅷
    4. 程
    5. 䄦
    6. 䅿
    7. 穲
    8. 䅆
    9. 秃
    10. 秩
    11. 租
    12. 䅐
同筆畫
    1. 鼵
    2. 齬
    3. 鱋
    4. 䪆
    5. 蠥
    6. 䥫
    7. 驔
    8. 㡪
    9. 驋
    10. 䨲
    11. 廲
    12. 鱄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