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示

部外 4

總筆畫 9

祇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扩展B U+25622

左右结构

45241554

五筆

倉頡

鄭碼

pygx

ifmvi

wszz

部首 示 部外 4總筆劃 8

統一碼 25622筆順 45241554

𥘢 基本解釋

© 漢典
【午集下】【示】 祇·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4

祇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𥘢”字頭,請參考“祇”字。)
【午集下】【示】 祇·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4

【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岐。同示,地神。【說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又安也。【詩·小雅】壹者之來,俾我祇也。【註】壹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又大也。【易·復卦】不遠復無祇悔。【韓康伯云】祇,大也。旣能速復,是無大悔。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適也,但也。【詩·小雅】祇攪我心。 【韻會】孫奕示兒編曰:祇兩音,音岐者,神祇之祇。音支者,訓適是也,如詩亦祇以異。揚子曰:兹苦也,祇其所以爲樂也歟。陸德明司馬溫公𠀤以爲音支。今杜詩韓詩或書作秖,从禾从氏,而俗讀曰質者,非也。【玉篇】秖,竹尸切。【廣韻】秖,丁尼切。皆註曰:穀始熟也。

又通作圻。【左傳·昭十二年】是以獲沒於祇宮。【馬融云】圻內游觀之宮。

© 漢典
【卷一】【示】

祇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𥘢”字頭,請參考“祇”字:)
【卷一】【示】
『說文解字』

地祇,提出萬物者也。从示氏聲。巨支切

『說文解字注』

(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地本在十七部。而多轉入十六部用。从示。氏聲。巨支切。古音十六部。凡假借必取諸同部。如周易无祇悔。釋文云。祇、辭也。馬同、音之是反。此讀祇爲語辭、適也。五經文字、廣韵作衹者是也。又云。鄭云病也。此讀祇爲疧。與何人斯同也。又云。王肅作禔、時支反。陸云安也。九家本作㩼字、音支。韓伯祁支反、云大也。音讀皆在第十六部。通志堂刻作无祗悔、則誤。○又祇旣平。唐石經作衹。釋文云。京作禔、說文同、音支。又上支反、安也。其讀亦皆在十六部。又云。鄭云當爲坻、小𠀌也。此則改爲第十五部字。古人云當爲者皆是改其形誤之字。云當爲者、以音近之字易之。云讀如者、以同音之字擬之。此云當爲、則鄭謂祇爲字之誤也。○五經文字衣部曰。衹、止移切、適也。廣韵五支曰。衹、章移切、適也。唐石經衹旣平。左傳衹見疏也。詩衹攪我心。詩、論語亦衹以異。字皆从衣。正用張參字㨾。而張參以前顏師古注竇嬰傳曰衹適也、音支。其字从衣。豈師古太宗朝刊定經籍皆用此說歟。宋類篇則衹祇皆云適也。不畫一。韵㑹則从示之祇訓適也。近日經典訓適者皆不从衣。與唐不合。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䄌
    2. 䄒
    3. 祕
    4. 禑
    5. 祸
    6. 祀
    7. 祒
    8. 䄡
    9. 禩
    10. 禨
    11. 禴
    12. 禧
同筆畫
    1. 苳
    2. 牦
    3. 泩
    4. 委
    5. 㤌
    6. 陊
    7. 㕷
    8. 枎
    9. 䀓
    10. 夝
    11. 限
    12. 奃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