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火

部外 17

總筆畫 21

燧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擴展B U+244AE

上下結構

325151514313533344334

五筆

倉頡

鄭碼

wnfo

hof

nxgu

部首 火 部外 17總筆劃 21

擴展B 244AE筆順 325151514313533344334

𤒮 基本解釋

● 𤒮


  1. 同「燧」。
【漢典】
【巳集中】【火】 燧·康熙筆画:17 ·部外筆画:13

↳燧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𤒮」字頭,请參考「燧」字。)
【巳集中】【火】 燧·康熙筆画:17 ·部外筆画:13

〔古文〕𤑾𤓫【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徐醉切,音遂。【玉篇】以取火於日。【禮·內則】左佩金燧,右佩木燧。【註】金燧取火於日。木燧鑽火也。【左傳·文十年】命夙駕載燧。

又【定二年】鍼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註】燒火燧繫象尾。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註】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又【史記·三皇紀】自人皇巳後,有五龍氏。燧人氏。

又作遂。【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註】夫遂,陽遂也。【疏】取火於日,故名陽遂。猶取火於木,爲木遂也。

又【史記·韓安國傳】攻烽燧,互詳烽字註。 【玉篇】同㸂。亦作鐆。

【漢典】
【】【】

𤒮 《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
篆文𨽵省。此爲小篆、則知上爲籒文矣。
【漢典】

𤒮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 隸書 楷書 楷書 楷書
「𤎩」杜虎符戰國晚期集成12109 「𨽵」說文‧𨺅部 「𤎩」孫臏166 「𤒮」
「𤎩」說文篆文
金文 說文小篆 隸書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異體字
燧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燗
    2. 㷱
    3. 熼
    4. 燻
    5. 㷝
    6. 炌
    7. 烧
    8. 焃
    9. 烼
    10. 烺
    11. 熩
    12. 燭
同筆畫
    1. 纏
    2. 礰
    3. 麜
    4. 䵸
    5. 讁
    6. 鰪
    7. 鹻
    8. 襰
    9. 䉧
    10. 鰱
    11. 鬺
    12. 鷨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