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部首

異體字

部首 戈

部外 5

總筆畫 9

矛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扩展B U+229B5

右上包围结构

154523534

五筆

倉頡

鄭碼

acbt

inih

hmim

部首 戈 部外 5總筆劃 9

統一碼 229B5筆順 154523534

𢦵 基本解釋

© 漢典
【午集中】【矛】 矛·康熙筆画:5 ·部外筆画:0

矛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𢦵”字頭,請參考“矛”字。)
【午集中】【矛】 矛·康熙筆画:5 ·部外筆画:0

〔古文〕𨥨𢦧鉾𥍥【唐韻】莫浮切【集韻】【韻會】迷浮切,𠀤音謀。【說文】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徐曰】鉤兵也。【書·牧誓】立爾矛。【傳】矛長,故立之於地。【詩·秦風】厹矛鋈錞。【傳】三隅矛也。【禮·曲禮】進矛戟者前其鐓。【疏】矛如鋋而三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註】八尺曰尋,倍尋爲常。酋夷,長短名。【史記·仲尼弟子傳】越使大夫種以屈盧之矛賀吳王。【尉繚子制談篇】殺人於五十步之內者,矛戟也。【揚子·方言】矛,吳揚江淮南楚五湖之閒謂之鍦,或謂之鋋,或謂之鏦。

又言不相副曰矛盾。【韓非子·難一篇】楚人譽其盾之堅曰: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之利曰: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此矛盾之說也。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杓端有兩星,一內爲矛招搖,一外爲盾天鋒。【註】招搖爲天矛,近北斗者也。

又藥名。【本草綱目】衞矛,一名鬼箭。【李時珍曰】齊人謂箭羽爲衞,此物幹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衞之狀,故名。

© 漢典
【卷十四】【矛】

矛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𢦵”字頭,請參考“矛”字:)
【卷十四】【矛】
『說文解字』

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凡矛之屬皆从矛。𢧟,古文矛从戈。莫浮切〖注〗𨥨、鉾、𥍥、𢦧,古文。

『說文解字注』

(矛)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見考工記。記有酋矛、夷矛。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鄭注。酋夷、長短。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長矣。按許不言夷矛者、兵車所不建。不常用也。魯頌箋云。兵車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象形考工記謂之刺兵。其刃當直。而字形曲其首。未聞。直者象其柲。左右葢象其英。鄭風傳云。重英、矛有英飾也。魯頌傳云。朱英、矛飾也。按矛飾葢縣毛羽。據鄭箋則毛傳云重喬累荷也者、所以縣毛羽也。莫浮切。三部。凡矛之屬皆从矛。


(𢧟)古文矛。从戈。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部首
    1. 㦯
    2. 戜
    3. 戡
    4. 戦
    5. 㦹
    6. 戯
    7. 戤
    8. 㦴
    9. 㡬
    10. 戴
    11. 戩
    12. 戈
同筆畫
    1. 毘
    2. 勊
    3. 俗
    4. 㡿
    5. 洲
    6. 㭑
    7. 项
    8. 郗
    9. 哉
    10. 昽
    11. 虾
    12. 氢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