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hū

wěn

ㄏㄨ

ㄨㄣˇ

部首 口

部外 4

總筆畫 7

吻 昒 曶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擴展B U+20BF3

上下結構

3533251

五筆

倉頡

鄭碼

qrkf

phr

ryoj

拼音 hū wěn

注音 ㄏㄨ ㄨㄣˇ

部首 口 部外 4總筆劃 7

擴展B 20BF3筆順 3533251

𠯳 基本解釋

● 𠯳

hū ㄏㄨ


  1. 同「曶」。《説文•曰部》:「𠯳,籀文曶。」

● 𠯳

wěn ㄨㄣˇ


  1. 同「吻」。明田藝衡《留青日札摘抄•風變》:「故目中原至江南,人皆男女年十二三已上便為婚嫁,六禮既無,片言即合,其始終遑迫之勢,陶九成紀之,與今否合。」
【漢典】
【辰集上】【日】 曶·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4

↳曶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𠯳”字頭,请參考“曶”字。)
【辰集上】【日】 曶·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4

【韻會】昒書作曶。【前漢·司馬相如傳】曶𤕤闇昧,得耀乎光明。【註】曶𤕤,早朝也。◎按與曰部㫚字不同。㫚从曰,與忽同。此从日。《字彙》云同忽,非是。

【漢典】
【卷五】【曰】

↳曶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𠯳”字頭,请參考“曶”字:)
【卷五】【曰】
《說文解字》

出气詞也。从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𠯳,籒文曶。一曰佩也。象形。呼骨切

《說文解字注》

(曶)出气䛐也。玉篇作。出乞者,其意也。曶者,其言也。意內言外謂之䛐。此與心部忽音同義異。忽,忘也。若羽獵賦蠁曶如神,傳毅舞賦雲轉飄曶,漢樊敏碑奄曶滅形,皆出气之意。倐𠦪之皃本當用此字,不當作忽忘字也。楊雄傳:於時人皆曶之。則假曶爲忽。古今人表仲忽作中曶,許云鄭大子曶,則未識名字取何義也。今則忽行而曶廢矣。从曰。勿,象气出形。呼骨切。十五部。俗作曶。春秋傳曰:鄭大子曶。始見左傳桓公十年。今字作忽。


(𡇆)籒文曶。从口。一曰佩也。象形。按六字當作一曰佩也五字。系於象气出形之下、春秋傳之上。淺人改易之,致不通耳。下得謂古笏可从口,不可从曰。亦不得謂𠯳象笏形也。咎繇謨: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漢書在治忽作七始訓,史記作來始滑。裴駰曰:尙書滑字作曶。音忽。鄭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據此則象笏字古作。許竹部無笏。

【漢典】

𠯳 字源字形

字形對比
内地
台湾
異體字
吻
昒
曶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呼(hu1)
    2. 芴(hu1)
    3. 謼(hu1)
    4. 垀(hu1)
    5. 軤(hu1)
    6. 忽(hu1)
    7. 幠(hu1)
    8. 膴(hu1)
    9. 恗(hu1)
    10. 歑(hu1)
    11. 乎(hu1)
    12. 戯(hu1)
    13. 㳷(wen3)
    14. 㵮(wen3)
    15. 㗃(wen3)
    16. 抆(wen3)
    17. 䦤(wen3)
    18. 稳(wen3)
    19. 㒚(wen3)
    20. 穏(wen3)
    21. 㝧(wen3)
    22. 㖧(wen3)
    23. 伆(wen3)
    24. 㟩(wen3)
同部首
    1. 啢
    2. 嘖
    3. 只
    4. 嘰
    5. 噩
    6. 嘪
    7. 啦
    8. 㕩
    9. 㘔
    10. 㘈
    11. 㖻
    12. 喇
同筆畫
    1. 芙
    2. 妫
    3. 㞱
    4. 彣
    5. 㓟
    6. 㧐
    7. 㤀
    8. 忎
    9. 䢍
    10. 饭
    11. 迌
    12. 芛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