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 基本解釋
黥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黥
〈動〉
(1) (會意。從黑,京聲。刻其面以墨窒之。字亦作“剠”。本義:古代一種肉刑,墨刑的異稱)
(2) 刺字 [tattoo;punishment of branding a criminal]
黥,墨刑在面也。——《說文》
放黥者馬竿人面也。——《書·刑德》
(3) 又如:黥首刖足(刻額染墨,截斷雙腳);黥布(英布,漢高祖的大將、功臣。因犯罪被黥面);黥首(漢代刑法之一。其法在罪人額上刻字染墨);黥面(在臉上刺字塗墨);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
(4) 鐫刻 [carve]
聲明走百靈,結構黥幽谷。——清· 魏源《白嶽東崖》
詞性變化
〈名〉
受過黥刑的人 [tattooed person]
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時,黥髡盜賊。——《新五代史》
© 漢典
黥 國語辭典
動
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後亦用於奴婢、士兵,以防其逃跑。《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南史·卷五一·梁宗室傳上·臨川靖惠王宏傳》:「蓄奴僮數百,皆黥其面。」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