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典 | 古籍 | 詩詞 | 書法 |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汉字部件检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條目
導航
漢典 古籍 詩詞 書法 通識
  • 查詢索引
  •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

注音

部首

簡繁

異體字

cān

ㄘㄢ

部首 馬

部外 11

總筆畫 21

簡體 骖

骖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9A42

左右结构

121125444454545434333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ccce|coce

sfiih

cuop

73322

拼音 cān

注音 ㄘㄢ

部首 馬 部外 11總筆劃 21

統一碼 9A42筆順 121125444454545434333

驂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驂

cān ㄘㄢˉ

     ◎ 見“驂”。

英語 two outside ones in three horse

德語 Begleitwagen (S)​,Extrapferd außerhalb der Deichsel (S)​,die beiden Außenpferde eines Vierergespanns ,Dreigespann, Troika (S)

法語 cheval de volée

© 漢典

驂 國語辭典

驂ㄘㄢcān
名
  1. 古代在車旁駕車的兩匹馬。《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執轡如組,兩驂如舞。」《楚辭·屈原·九歌·國殤》:「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2. 泛指馬匹。《文選·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詩》:「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唐·賈島〈別徐明府〉詩:「明日疲驂去,蕭條過古城。」

動
  1. 乘、駕。《楚辭·屈原·九章·涉江》:「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

© 漢典
【亥集上】【馬】 驂·康熙筆画:21 ·部外筆画:11

驂 《康熙字典》

【亥集上】【馬】 驂·康熙筆画:21 ·部外筆画:1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倉含切,音參。【玉篇】驂馬。【說文】駕三馬也。

又車中兩馬曰服,兩馬驂其外小退曰驂。【詩·秦風】騧驪是驂。【儀禮·覲禮】使者降以左驂出。【註】騑馬曰驂。

又驂乗。【左傳·文十八年】齊懿公納閻職之妻,而使職驂乗。【史記·漢文帝紀】代王令宋昌驂乗。【註】乗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處車右,以備傾側,取三人爲名義也。

又【爾雅·釋宮】七達謂之劇驂。【註】三道交復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劇縣有此道。

又【集韻】七紺切,音慘。騑也。

© 漢典
【卷十】【馬】

驂 《说文解字》

【卷十】【馬】
『說文解字』

駕三馬也。从馬參聲。倉含切

『說文解字注』

(驂)駕三馬也。驂三曡韵爲訓。詩干旄。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傳曰。四之、御四馬也。五之、驂馬五轡也。六之、四馬六轡也。然則毛公有駕三之說矣。王肅云。古者一轅之車駕三馬。則五轡。其大夫皆一轅車。夏后氏駕兩謂之麗。殷益以一騑謂之驂。周人又益以一騑謂之駟。本從一驂而來。亦謂之驂。經言驂則三馬之名。五經異義。天子駕數。易孟京、春秋公羊說天子駕六。詩毛說天子至大夫同四。士駕二。詩云四騵彭彭。武王所乘。龍旂承祀。六轡耳耳。魯僖所乘。四牡騑騑。周道倭遲。大夫所乘。謹按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與卿同駕四。大夫駕三。士駕二。庶人駕一。說與易、春秋同。駁曰。玄之聞也。周禮校人。掌王馬之政。凡頒良馬而養乘之。乘馬一師四圉。四馬爲乘。此一圉者、養一馬而一師監之也。尚書顧命。諸侯入應門。皆布乘黃朱。言獻四黃馬朱鬛也。旣實周天子駕六。校人則何不以馬與圉以六爲數。顧命諸侯何以不獻六馬。易經時乘六龍者、謂陰陽六爻上下耳。豈故爲禮制。王度記云天子駕六者、自是漢法、與古異。大夫駕三者、於經無以言之。依鄭駁則古無駕三之制。孔晁云。馬以引重。左右當均。一轅車以兩馬爲服。旁以一馬驂之。則偏而不調。非人情也。株林曰。乘我乘驕。傳曰。大夫乘驕。則毛以大夫亦駕四也。且殷之制亦駕四。故王基云。商頌約軧錯衡。八鸞锵锵。是則殷駕四不駕三也。按詩箋曰。驂、兩騑也。檀弓注曰。騑馬曰驂。葢古者駕四。兩服馬夾輈在中。左右各一。騑馬左右皆可以三數之。故謂之驂。以其整齊如翼言之則謂之騑。驂本非謂駕三也。顧王度記曰大夫駕三。故訓傳亦言驂馬五轡。則是古有其說。故許釋驂爲駕三。然許不偁王度記天子駕六以下云云。於騑下亦云驂也。是說文晚成。不堅執異義之說。其說經非不與鄭合矣。从馬。參聲。倉含切。古音在七部。

© 漢典

驂 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 tsʰĄn˥ 唐代读音 tsom日语读音 SOEUMA韩语罗马 CHAM现代韩语 참

客家话 [海陆腔] cam1 [客语拼音字汇] cam1 [梅县腔] cam1 [台湾四县腔] cam1 [客英字典] cam1粤语 caam1

近代音 清母 監鹹韻 平聲陰 參小空;中古音 清母 覃韻 平聲 參小韻 倉含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清母 覃部 ;王力系统:清母 侵部 ;

吴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 漢典

驂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驂」 曾143「驂」 說文‧馬部「驂」「骖」 「驂」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骖
© 漢典

【載入評論 】 【論壇討論】

同音字
    1. 飡(can1)
    2. 喰(can1)
    3. 嬠(can1)
    4. 叄(can1)
    5. 湌(can1)
    6. 参(can1)
    7. 參(can1)
    8. 骖(can1)
    9. 餐(can1)
    10. 㕘(can1)
    11. 爘(can1)
    12. 傪(can1)
同部首
    1. 駃
    2. 駥
    3. 騬
    4. 騲
    5. 䮂
    6. 騚
    7. 驡
    8. 騉
    9. 騗
    10. 驌
    11. 䮾
    12. 騶
同筆畫
    1. 䉯
    2. 鶳
    3. 䑎
    4. 䌭
    5. 鐲
    6. 䶛
    7. 譅
    8. 蠫
    9. 譳
    10. 䥤
    11. 讁
    12. 歡
  • 粵ICP備10071303號
  • ZDIC Facebook
  • ZDIC Twitter
  • Qgroup:203589259
  • WX:zdicwx
© 漢典